编创手记
很久之前,我就想写一本关于中国粮食的书,奈何这个主题下有很多作品珠玉在前,不仅有各种农业史方向的专业著作,也有很多关于食物科普和烹饪历史的畅销读物。为避狗尾续貂的尴尬事儿,这个想法就暂且放下了。
在《中国食物·蔬菜史话》出版之后,我忽然找到了创作的目标,那就是从植物学的视角来审视中国餐桌上主食的发展源流:我们的祖先为什么会选择五谷,又为什么选择了蒸和煮作为主要烹饪方式,北方爱面南方爱米的习惯又是如何形成的?
这些问题的答案,绝对不是简简单单地“撞大运”,或者仅仅是我们舌头的偏好。我相信,植物和人类之间有着远超栽培和被栽培、吃和被吃的联系。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选择了粮食作物,也是粮食作物选择了我们。
我们的祖先之所以将狗尾草驯化成小米,是因为它们贡献了更多的谷粒;之所以能将野生稻驯化成栽培稻,是因为有些个体的谷粒不再因为成熟而掉落。在自然界,过大的谷粒意味着资源浪费,不能散落的谷粒意味着无法传播后代,这都是显而易见的巨大缺陷。但是,对于人类来说,这恰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于是,像小米和水稻这样的作物,与中国人紧紧地捆绑在了一起。这种捆绑也促使了文明的出现。
每一个强大的文明都是建立在稳定的能源供给系统之上的。每一次粮食生产的飞跃都带来了文明的跃升。铁制农具的推广促使粮食大面积增产,汉朝“文景之治”因而出现,也为霍去病封狼居胥奠定了基础;唐代粮食加工技术的发展,让小麦最终成为北方主食,也为大唐盛世的出现埋下了伏笔;两宋时期,北方农耕技术向南传播,极大提升了江南和华南区域的生产力水平,两宋风华因此流传。
在数千年的农田经营历史中,中国人的智慧早就浸润其中,一块农田不仅仅产出了我们身体所需要的热量,更提供了宝贵的脂肪、蛋白质和维生素。通过发展轮作系统,同一块土地在不同时段,产出了稻米、菜籽和大豆,构建起中国传统饮食的基础。这些农田周边的菜地,成为维生素和香辛料的有效补充基地,而水利工程和肥料供给系统的建立,让中国古代农业攀上了生产效率的顶峰。绿肥生态种植系统的加成,更是为古代的农田增光添彩。
我希望通过《中国食物·粮食史话》这本书,让更多的人来关注我国的农业系统。一个良好的农业系统,不仅仅能为我们提供营养均衡的三餐,更是我们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础。昨天是,今天是,明天也是。
我们应该看到,中国的农业技术发展依然强劲。我们不仅仅拥有成熟的杂交水稻体系,并且在多年生水稻、远缘杂交小麦、马铃薯种子生产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突破。到今天,中国人在国际舞台上能挺直“腰杆子”,不仅仅是依托于强大的国防力量,更是依托于强大的农业体系。毫不夸张地说,对国家安全而言,高产水稻品种和歼-35战机拥有一样的价值。
到今天,我们依然可以从古人的经营活动中去理解有关生存的哲学和自然智慧,帮助我们解决全球变暖带来的诸多问题。
我希望更多的朋友能明白,今天的农业已经今非昔比,它绝不是一个土里刨食的初级工作,而是汇集了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大数据分析、智能化管理等诸多学科的产业。而要筑牢粮食安全的基础,就需要更多的年轻人投身相关行业,为我们中国人的饭碗作出自己的贡献。
写《中国食物·粮食史话》这本书,不仅仅是想让大家重新审视我们熟悉的一粥一饭,更重要的是开启一个全新的视角,去感受我们和这片土地的种种底层联结。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植物学博士、中国植物学会科学传播工作委员会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