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时空,洪堡的科学史诗终抵中文世界

□ 陈 静

  • 来源:科普时报
  • 作者:
  • 2025-10-24 10:24

编创手记

我在20年的编辑生涯里,先后出版了十几部达尔文的作品,很早就知道达尔文是德国自然科学家亚历山大·洪堡的“超级粉丝”。达尔文在剑桥大学上学时读到了洪堡的七卷本《旅行故事》,1831年他乘坐“小猎犬”号开始环球考察时,随身带的两套书中,其中一套就是《旅行故事》。

1845年,洪堡的《宇宙》第一卷在德国柏林出版,几个月之内便畅销两万多本,随后该书陆续被翻译为法语、西班牙语等多种文字。当时,达尔文写信焦急地催促英国的出版方:“我正等待《宇宙》英文版的面世!”这不免让我好奇:究竟是怎样的作品,能让达尔文如此着迷?为什么这么重要的作品至今没有中译本?

机缘奇妙,2019年11月,当旅居德国的高虹老师辗转找到我,表达她有意将洪堡的《宇宙》翻译为中文。我满怀激动,马上向社里申请选题立项,并第一时间与高虹老师签订合同。同时,我也萌生了出版洪堡经典著作系列的想法。后在领导的建议下,我们将《宇宙》纳入了“科学元典”丛书。

《宇宙》是洪堡花费25年时间完成的集大成之作。此书在1845年至1862年间陆续出版了五卷,其语言饱含深情、富有诗意,内容则涵盖了当时关于物质世界的整体知识。与著名的狄德罗《百科全书》不同,《宇宙》的跨学科融合不止是事实与知识的简单罗列集合,而是把宇宙自然当作彼此联系的一体,将各学科重新整合统一,再现自然生命网络原本的模样。其广博程度和高屋建瓴的思想理念,令其他书籍望尘莫及,这也意味着,翻译这样一套书,既需要优秀的语言能力,又需要广博的科学素养。

所幸我遇到了高虹老师。她毕业于柏林自由大学德国文学专业,曾任“德国之声”电台记者、北京语言大学德语系教师。她热爱洪堡及其作品,了解洪堡建筑般的复杂长句风格,加上她对中德两种语言差异的长年研究,以及钻研翻译的那种“匠人精神”,最终她交来的译文优美流畅,为中国读者提供了很好的阅读体验。从1845年第一卷出版至今,将近200年过去了,《宇宙》这本书终于要被译成中文出版。

洪堡的《宇宙》是一座包罗万象的博物馆,我的任务不仅是把展品(知识)安全运抵,更要设计好参观路线(阅读逻辑),让读者不至于在浩瀚信息中迷失。为此,我做了一些必要工作:邀请苗德岁、张九辰、奥特玛·埃特等多位专家从不同角度撰写导读;熟读洪堡传记并查阅大量文献编配插图;制定人名、地名、译名对照表;选取最闪光的句段放在篇章页作为引导,等等。

针对《宇宙》各卷的特色,我在处理副文本和图像时也进行相应取舍。第一卷重点展现洪堡人生的4个关键节点:为期5年的拉丁美洲之旅、6个月的俄罗斯之旅、长达10年的巴黎活跃期和在柏林潜心创作《宇宙》的晚年生活。此外,我还重点提炼了洪堡的两个鲜明个性:重视学术友谊和乐于提携后辈。第二卷侧重展现洪堡从不同视角重新思考世界的创举,以及美学和文学在重审世界时所起到的作用。

编校《宇宙》的过程中,我被洪堡的思想深深震撼。如果读者问我:“在信息唾手可得的今天,我们阅读洪堡的意义何在?”我的回答是:洪堡给予我们的,并不是过时的知识,而是一种弥足珍贵的、看待世界的整体眼光。《宇宙》的翻译出版将具有重要价值——它不仅是科学史的重要文献,更是对当代读者的精神馈赠。

在这个专业越分越细的时代,洪堡提醒我们,自然不是割裂的学科对象,而是相互关联的生命网络。这部影响了达尔文的巨著,也必将为中文世界的读者开启一扇新的认知之门。

(作者系北京大学出版社编辑)

相关新闻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