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如何拉近公众与重大科技任务的距离

□ 蔡其敏

  • 来源:科普时报
  • 作者:
  • 2025-10-31 10:02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

第四章 科普活动

第三十二条 国家部署实施新技术领域重大科技任务,在符合保密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可以组织开展必要的科普,增进公众理解、认同和支持。

==============================

■ 案例

科学岛“出圈”:前沿科技与公众的浪漫约会

2025年9月,大型科普展览“能源与文明——科学艺术·聚变未来”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展览呈现了《人造太阳》《闪电》《造浪》等多个大科学装置作品,将抽象的等离子体、磁场约束、核聚变原理转化为视觉奇观,进而引导观众深入思考人类与能源的内在关联。活动期间,现场热闹非凡,观众踊跃参与,有的仔细聆听专业讲解,有的热烈探讨科技原理,在交流互动中,探索科技的无限可能,感受科技与艺术碰撞带来的独特魅力。

==============================

过去5年,科技创新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人工智能、量子科技、聚变能源、低空经济等新技术不断涌现。这些新技术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发展模式,也为科学传播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从国家科技战略角度上看,科普新技术可以凝聚创新力量,增强科技自信,增进公众对国家科技战略和重大科技任务的认同,形成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加速科技强国建设进程;新技术的出现必然引起社会创新浪潮,有利于在全社会范围内发掘新型科技人才,促进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的互动发展。此外,还可以树立国家科技创新形象,展示中国在科技领域的实力,以及建设科技强国的决心,提升国家的国际影响力和科技话语权,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从社会公众角度上看,新技术领域的重大科研项目专业性极强,许多概念晦涩难懂。科普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将超导、人工智能(AI)等前沿科技知识与成果,直观地呈现在大众面前,就像搭建了一座沟通的桥梁,让公众轻松了解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大大提升对新技术的认知度。同时,科普宛如一粒神奇的火种,点燃了青少年对科学技术的探索热情。在参观“能源与文明——科学艺术·聚变未来”等科普活动时,很多青少年被国家大科学装置的魅力所吸引,对科学技术产生浓厚兴趣。这不仅让他们崇尚科学,更在心中埋下投身科学研究的种子,为科技事业的长远发展,以及培养和储备人才打下了基础。此外,科普还能引导公众正确认识新技术对社会的影响。以DeepSeek等人工智能技术为例,借助科普,公众既能看到它在办公、生活中的应用潜力,也能了解其潜在风险,从而以理性、客观的态度看待科技发展,做到正确运用新技术。

从社会发展角度上看,科普活动还肩负着营造社会风尚、推动产业进步的重要使命。在营造社会氛围层面,它滋润着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让热爱科学、崇尚创新的理念在大众心中生根发芽,在全社会营造出浓郁的创新氛围,加速新科技与社会的融合,使科技创新更好地服务社会。在推动产业发展上,科普又像强劲的东风,助力新技术产品和服务迅速走进大众视野,促使公众更快地接受和使用新技术,加快新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步伐,推动新技术实现市场化和产业化,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科普主管)

相关新闻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