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吉林长白山天池上演了一幕奇特的自然景观——平静的湖面上,蒸汽奔腾如一锅沸腾的“开水”。这一景观在气象学上被称为“海浩”。那么,这一景观究竟是怎样形成的?
“海浩”是什么
“‘海浩’的本质其实是蒸发雾,也叫蒸汽雾。”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首席科学家曹云昌给出了解释。
曹云昌进一步说明了这种景观的形成原理:“简单来说,就是当干冷的空气吹过相对温暖的水面时,水面快速蒸发,产生大量水汽,水汽遇冷后会立即凝结成微小的水滴或小冰晶,它们随风飘浮,便形成了云雾缭绕的‘海浩’奇观。”
曹云昌表示,这种自然现象较为罕见,此次长白山天池出现“海浩”,源于气温骤降叠加三大特殊条件:
一是冷空气经过长白山时,会顺着火山口滑落到天池湖面上,在湖面形成一层较薄的冷空气层;
二是天池当时未封冻,湖水温度高于气温;
三是水汽遇冷凝结成雾后,水面和空气的流动方向基本一致。
“海浩”和海雾有何不同
与这种特定条件下形成的“海浩”不同,海边居民更常见到的是外观相近的海雾。
海雾在春季和初夏季节尤为频发,通常以辐射雾或平流雾的形式出现。曹云昌介绍,二者虽外观相似,但形成原因与形态存在显著差异:
“海雾通常是温暖湿润的空气中的水汽,碰到冷海面后凝结形成的,形态只有液态;‘海浩’则是冷空气撞上相对温暖的海面,由水面蒸发的水汽凝结而成的,形态更灵活,可能是液态、固态,还可能是两者混合。”曹云昌进一步介绍。
“海浩”其实也算是海雾家族里的一员。“两者均为海洋或湖泊等水域上空低层大气里的水汽凝结,形成大量的小水滴、小冰晶(或两者都有),最终导致水平能见度降低的一种物理现象。”曹云昌解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