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新”而行,看见科学未来

——浙江探索新质生产力科普建设新路径

  • 来源:科普时报
  • 作者:□ 科普时报记者 张英贤
  • 2025-11-21 14:53

浙江杭州,既是诗意浸润的江南水乡,更是数字融合的未来试验场。“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重要论述在“浙”里萌发,未来的数字生活或许可以被看见。

在文三未来科技体验中心,云深处科技的机器狗“绝影X30”在模拟场景中执行高精度巡检;宇树科技的机器人上演精彩的打拳对擂与擂鼓表演;戴上强脑科技的脑机接口设备,我们还能亲身感受意念操控的奇妙魔力……

文三未来科技体验中心整合创新力量和资源优势,成为窥见浙江逐“新”而行的一扇窗口。在浙江,融合产业前沿技术与公众体验的科普新阵地正加速涌现。通过政府、协会、社会组织与企业等多方力量同向发力,越来越多的普通人接触到新的科学技术。

打造前沿科普阵地,让新质生产力可感可触

文三未来科技体验中心,是浙江省161家新质生产力科普体验馆(点)之一。

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质生产力”概念之后,浙江省在全国率先启动新质生产力科普专项行动。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以下简称“浙江省科协”)因势利导,大力推进面向前沿科技的科普,在各区市科协认定推荐的基础上,推动新质生产力科普体验馆(点)向社会开放。2024年,浙江省科协在全省择优遴选114家浙江省新质生产力科普体验馆(点),今年又认定47家。

“新质生产力科普体验馆(点)不仅仅是对科普阵地的物理拓展,更是对科普范式的一种改变。”浙江省科协科普部部长龙爱民告诉科普时报记者,从原来单向的“你讲我听”的传授式科普拓展到“参与科学全过程”的体验互动式科普;以老百姓身边具体场景为切入点,不仅让公众知晓科学知识,更让公众在互动体验中感悟科学方法、思想和精神。

“科普不应是静态的知识搬运,而应像‘夸父追日’一样,保持奔跑的姿态。”浙江省科协科普部副部长骆春荣坦言,要想做好科普,就要追逐科技最前沿,要有面向未来的科学视野。

与传统展览不同,新质生产力科普体验馆(点)里的机器人不再是隔着安全线的展品,而是可以击掌、握手,甚至送上一杯热气腾腾的咖啡的伙伴;“黑灯工厂”的概念不再是印在墙上的文字和图像,而是16条生产线、27台AGV(智能机器人)24小时智慧调度的场景再现。

这也是浙江省161家新质生产力科普体验馆(点)评选的核心逻辑——深度嵌入工厂车间、科研平台、产业园区,让公众在真实场景中可触摸、可体验科技力量。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次体验’。走进新质生产力科普体验馆(点),老百姓通过亲身体验,无形之中加深了对新科技的认识,促进了新科技的普及。”龙爱民说。

基于产业优势,将“科普课堂”建到“生产一线”

走进浙江省绍兴市新昌县的万丰航空特色小镇飞机整装厂房,机身错落停放,机翼整齐陈列,工作人员推开机舱门,俯身调试,不放过每一处精细的部件检查。万丰集团党委副书记徐志良说:“中小学生还可以走进飞机整装厂房,坐进驾驶舱,感受飞行员的视角。”

而位于绍兴市上虞区的天津大学绍兴化工科普教育基地,则是另一番风景:孩子们在化学实验室里把科学玩成了“探险”,亲手配置化学溶液、观察晶体的生长状态,抽象科学知识在动手实践中变得触手可及。

“新质生产力科普以产业实践为锚点,将科技创新的‘黑箱’转化为可感知的生态场景,产业即科普、产业即课堂、应用即推广。”龙爱民告诉记者,“通过新质生产力科普体验馆(点),结合浙江拥有的丰富产业资源,越来越多的科普课堂‘诞生’在生产线上。”

绍兴市是产业创新的一块沃土,上虞区政府积极推动传统产业向高性能染料、现代医药和新材料等“高精尖”领域转型;新昌县基于多年在低空经济领域的一线探索,依托20家低空相关企业,将低空领略作为该县战略产业;诸暨市深耕数字安防、机器人等细分领域,致力于打造千亿级视觉高端制造基地……

“近年来,绍兴围绕本地集成电路、纺织、珍珠、黄酒等产业做科普,一方面可以让老百姓了解绍兴产业里的‘黑科技’,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科普来扩大产业的影响力,厚植产业发展的土壤以及创新生态,形成产业支持科普、科普反哺产业的正向循环。”绍兴市科协党组书记、主席冯国强介绍,作为科普资源的“集散中心”,绍兴多家科技馆结合各县市(区)产业优势,通过“产业+科普”展览,有效推动新科技“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落地,将技术转化为产品,让科技发展紧扣民生关切,实现同频共振、相向而行。

强化全社会科普责任,打造科技创新新生态

在阿里云科普馆,新一代云基础设施处理器静静矗立。参观者可以直观看到数据中心的完整形态,亲手拿起服务器云盘观摩,了解全球大模型的最新发展动态。阿里云科普教育基地负责人金桦介绍,阿里云科普馆已累计接待超过10万名参观者,由于大模型技术发展极快,为了给大家介绍最新的态势,展厅几乎每个月都会更新展板内容。

据统计,2025年浙江省在册民营企业总数超350万家,越来越多企业向“创新”要效益。不少企业出于产品推广、形象展示、企业文化建设等需求,自发建设产品展示馆、体验馆、科技馆和生产基地,主动参与科普活动,成为浙江产业科普的中坚力量。

“打造科技创新生态已成为浙江科普的重要发力点与亮点。”浙江省科普联合会副会长王忠民表示。

“企业主动认领科普使命,正是浙江推动科普社会化、责任化的生动体现。”骆春荣说,这一做法也契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的相关要求——科技企业应当把科普作为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

为了让这些分散的企业科普资源聚沙成塔,浙江省科普联合会顺势组建。作为浙江省科技厅、省科协“延长的手臂”,浙江省科普联合会探索建立资源共建共享、活动共联共办的社会化科普运行机制。

自2023年5月《浙江省科学技术普及条例》出台以来,浙江省进一步优化科技进步奖科普成果类项目的提名机制,持续加大奖励力度;探索开展科普类职称单独评定机制;启动实施“十百千万”科学传播专家队伍建设计划,即不定期认定首席科学专家和若干领域的TOP10、省级动态拥有100名左右科学传播专家、市级拥有1000名左右科学传播达人、县级拥有10000名左右科学传播员,并组建浙江省科学传播专家资源库。

浙江省科技交流和人才服务中心助理研究员顾秋阳介绍,10月29日,在浙江台州举办的2025 Sci2U科普大会上,首届“沈括科学传播奖”颁奖。“差不多科普-祥云社”、新疆理工学院菌物科普团队等8个组织、个人或科普项目获奖。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提出,国家鼓励社会力量依法设立科普奖项。在此背景下,浙江省科普联合会与浙江省沈括科普基金会设置了“沈括科学传播奖”。

“浙江省沈括科普基金会的成立,标志着浙江科普资源整合进入资本化运作阶段。”王忠民表示,为鼓励更多人投身科普,基金会初步尝试向获奖者提供一定额度的奖金,将对应人员接入“十百千万”科学传播专家库,并建设项目库,为入选项目匹配所需资源。

在浙江,科普正经历三重跃迁:从生活常识走向科技前沿,从做泛化的科普走向做产业的科普,从政府主导走向社会共治。“当一个地方的科普不再只讲垃圾分类,而是更多讨论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合成生物学、量子通信等前沿科技,这个地方才真正具备了面向未来的奔跑姿态。”骆春荣认为。

相关新闻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