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中国科普网 科普时报社 “打卡科学家地图”征稿函
  • 来源:中国科普网
  • 作者:
  • 2024-09-04 10:56

2024年,中国科协、科技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2024年“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活动的通知》。通知指出,将广泛发动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等平台,启动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全民打卡探馆”活动,发布“科学家地图”,打造一批科学家精神主题文旅线路。

为展现全国287家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的特色与风采,中国科学家博物馆、中国科普网、科普时报社现面向社会征集相关作品。希望通过挖掘和整理特色科学家精神教育资源,擦亮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品牌,服务科学家精神主题文旅线路打造,吸引更多游客特别是青少年打卡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

一、作品主题

以“打卡科学家地图”为主题,展现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的特色亮点、故事展品、打卡标志等,以增强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二、征集时间

2024年9月5日——2025年3月31日

三、征稿要求

1.文字作品篇幅需在1300字—2000字范围内,行文活泼、通俗易懂,突出“有意思、好玩、吸引人”。需附无版权争议的图片2—3张。(范例稿件请见附件)

2.视频作品时长需在30秒—90秒范围内,形式以旅游打卡VLOG为主。横屏、竖屏皆可,画面清晰、声音清楚,无角标、台标、水印等,格式为MP4。视频需添加字幕,如有配音和解说请使用普通话。可参照小红书、抖音等社交平台“旅游打卡”视频。(范例视频请见附件)

四、投稿方式

请将图文、视频作品发送至邮箱kepushibao@stdaily.com,邮件请注明“打卡科学家地图”征稿。

五、优秀作品奖励

优秀作品将在《科普时报》、中国科普网、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官网、官微等平台发布展示,并获颁证书和奖品。

六、注意事项

1.投稿的文字、视频作品须为原创,严禁抄袭、剽窃他人作品。作品内不得使用无版权素材,不得侵犯第三方著作权,涉及侵权行为的由投稿单位或个人负全部责任。

2. 投稿即视为授权中国科学家博物馆、中国科普网、科普时报社拥有对投稿作品的编辑权、使用权,被授权单位可将相关素材用于媒体宣传推广及网络传播,且不需另付稿酬。

3.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中国科普网、科普时报社拥有本活动最终解释权。

诚挚邀请热爱科学、热爱旅游的您积极参与本次征稿活动,共同为弘扬科学家精神、传承科学文化贡献力量。期待您的精彩来稿!



文字稿件范例1——

山洞里的绝密核工厂

作者xx

重庆市区往东走几十公里,有一个巨大的山洞,里面是宏伟的工厂遗迹。这就是中国唯一解密核反应堆:816工程。它也是世界第一大人工洞体。对游客开放的区域,仅占洞体十分之一。

周总理亲自批准建设

中国涪陵——在长江流域这个以脆生生的榨菜闻名的清冷之地有着林木覆盖的群山。但其中一座山与众不同。

涪陵金子山顶上有一座150米高的大烟囱,俯瞰乌江。自数十年前建成以后,这个烟囱一直处于闲置状态。

2002年,政府解密宣布:中空的青山内部,残留着一度是中国最宏伟的军事基础设施:绝密的816核工厂。

1966年,中国开始修建第二个核原料工业基地,生产钚239——它在自然界的存量几乎为零,只能依靠铀238在核反应堆中转换而成。此前位于甘肃、由苏联人设计的404工程,容易受到攻击,于是周恩来在1966年亲自批准再建一个核原料工厂。由于涪陵的白涛镇山区隐蔽,又靠近乌江——核反应堆需要冷却水源。该工程对外名称为:国营建新化工机械厂。为了保密,工程所在的白涛镇也在地图上消失了。

为了降低被攻击的可能性,中国工程师做出了一个不同寻常的决定,要把反应堆建在地下,从而让设计建造过程更加复杂。

18年时间里,超过6万名工人用小型钻机、炸药和工兵铲来开凿坚硬的岩石。最终建成的,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工山洞,经得住数千吨炸药的轰炸和8级地震的冲击。随着1980年代初的“军转民”,几近完成的核工厂停止施工,转为化肥厂,然后又成了旅游景点。

不可能被炸毁

此处宛如迷宫——洞中有楼,楼中有堆。游客现在可以参观这个山洞大约三分之一的地方。洞内通道总长21公里,洞分为9层,总高近80米。

洞口墙体上有2米宽的凿刻痕迹,当年安装着数百吨的铅门。厂房覆盖层厚度均在150米以上。816工程可以预防100万吨当量氢弹空中爆炸冲击和1000磅炸弹直接命中攻击,能抵抗8.0级地震的破坏。

在通道入口处,游客爬上一辆高尔夫球车,直接钻进金子山的山体深处,冷空气从耳边呼呼掠过。

旅行团将抵达一个巨型的发电大厅。混凝土墙体的大厅内,播放着激烈的音乐,霓虹灯闪烁。这里陈列着各种核事业的历史展品。

在反应堆大厅里,你能看到反应堆当年的钢架结构。

主控制室,安放着当时国内最先进的计算机机体,主控室内的计算机连接着核反应堆内的2001个核反应孔。

山洞的深处,一个空洞泛着幽蓝色的光源,它正是乌江之水,反应堆冷却处理后的水是从这里排出的。

这个宏伟的工程建设过程中,共有一百多名官兵牺牲,大部分烈士被安葬在附近的“一碗水”陵园。

(作者系xx高级工程师|研究员|馆员)

链接:基地里的科学家精神

这座地下城熔铸了前前后后6万创业者的忠诚与心血。没有先进设备,全靠工兵镐、工兵铲、炸药、风钻,凿开坚硬的岩石层。人歇机器不歇,24小时昼夜施工。有人测算,如果将开挖出来的石渣筑成一米见方的石墙,长达1500公里。

离洞口约3公里,有座烈士陵园。纪念碑上镌刻着掘洞和军工建设过程中牺牲的53名烈士与病逝的18名战士,平均年龄只有21岁。英雄默默埋骨异乡,将他们对“奉献牺牲”的诠释,留驻大山深处,长存人们心中。816工程书写了军工建设史上的传奇,传承和弘扬了当时的科学家们“胸怀祖国、服务人民,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链接:攻略小贴士

1.游览方式:观光车+导游,洞内构造复杂,宛如地下迷宫,有导游陪同更安全。

2.洞内温度较低,建议多带件外套。

3.预约二维码。


文字稿件范例2——

在这里,与昆虫“亲密接触”

□ 尹传红

①巴西猫头鹰环蝶(标本)。

②竹节虫(活体)。

③切叶蚁生态装置。尹传红 摄


像猫头鹰一样的蝴蝶!

置身浙江宁波周尧昆虫博物馆内,流连于数百件蝴蝶标本前,映入眼帘的这一幕,着实让我吃了一惊。猫头鹰环蝶,这一来自南美的物种拥有最奇特的眼斑,倒着看,感觉也别有一番风韵。

距之不远的一个展窗,介绍昆虫的拟态,这下终于得见昆虫界著名的“伪装大师”——枯叶蛱蝶。这尤物的翅的腹面,呈枯叶色,前翅顶角如叶尖,后翅臀角如叶柄,静息时从前翅顶角到后翅臀角间有一条深褐色的横线,加上几条斜线,看起来酷似叶脉。翅面有几个深浅不一的灰褐色斑,恰似叶片病斑。当它四翅并拢停息在树枝上时,像极了一片快要凋谢的枯叶。

在博物馆内昆虫生态养殖区,几个玻璃缸里,栖息着大小不一的数十个竹节虫,它们几乎与其“背景色”浑为一体,不凑上前去仔细端详,真不容易发现。

展区中央的切叶蚁生态装置,引来了许多关注。走近一瞧,但见装置的取食区内,投放了切叶蚁爱吃的植物叶片和花卉。透过景观区,可以清晰地观察到这种小生灵是如何搬运、站岗的。这条线路的尽头是菌圃区,即切叶蚁的巢穴。在这里,切叶蚁用切碎的叶片和自身口腔分泌的唾液来“种植”真菌——切叶蚁的幼虫和蚁后的食物。菌圃区中的废料(包括死掉的蚂蚁)里会产生对真菌和切叶蚁都有威胁的霉菌,因此其中一部分切叶蚁会将废料转移到废料区,以保证苗圃和切叶蚁群落的健康。废料管理,正是切叶蚁群落长盛不衰的关键因素。

进化研究表明,早在4.8亿多年前,地球上已有昆虫的踪迹,而鸟类在1.5亿年前才出现。目前,在地球上已被人类认识的昆虫共有100多万种,更多的昆虫种类仍还在“隐身”。昆虫虽然体型微小,却是生活在地球上的最大的动物类群。它们外观形态多种多样,身体构造无比精巧,生活方式千奇百怪。

生物学家们经过多年研究,揭示了昆虫家族如此繁盛的一些奥秘。首先,昆虫是无脊椎动物中唯一能飞翔的生灵,这对其广泛分布以及避敌、求偶、觅食等,都独具优势。其次,昆虫繁育能力极强,幼虫生长速度快,繁衍周期轮回也快。再则,昆虫通常都有坚韧的几丁质外骨骼“附身”,有的还能借助巧妙的拟态和保护色,“瞒天过海”,规避天敌,并且对温度、湿度、饥饿与药剂等具有很强的适应力和抵抗力。

此外,很多昆虫的发育要经历卵、幼虫、蛹和成虫4个阶段,属于完全变态发育类型。幼虫和成虫在形态、食性和栖境方面差异大,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生态系统中的可用资源。例如蝴蝶毛毛虫的幼虫阶段,它们通过快速啃食树叶来帮助自己快速生长,并结茧化蛹;而变成蝴蝶后,它们就只取食花蜜了。生物变态意味着同一个物种的幼虫期和成虫期不会抢夺相同的食物,在共享同一个生态环境的同时,又能充分利用不同的生态资源。

周尧昆虫博物馆1996年建于东钱湖畔,2021年迁建至享有宁波“城市绿肺”之称的鄞州公园,是集名人纪念馆与昆虫主题自然科学类博物馆为一体的特色博物馆。新馆的建筑设计颇有创意,其灵感来自河姆渡文化的“蝶形石器”,围绕“蝶”展开,造型和布局中均采用了隐喻蝶翼的倒三角形,使得建筑呈现出犹如蝴蝶翩翩起飞的动态美,寓意着周尧昆虫博物馆的“破茧新生”。

博物馆的创建者周尧(1912—2008年),是著名的昆虫学家、中国现代昆虫分类学的重要奠基人。他打小就是个“虫子迷”,自1936年即开始昆虫分类学研究。70多年间,他建立起昆虫纲新的分类体系,创建了农业昆虫学、昆虫形态学等学科体系和中国昆虫学会蝴蝶分会。他还系统地总结了我国在益虫利用、害虫防治等方面的成就,开创了中国昆虫学史研究新领域。

虫子世界里转一圈回到入口处,驻足周尧半身塑像前,怀着景仰之情又投注一眼。这位昆虫学泰斗双目所视,乃是白色梯墙上他的亲笔题词:“崇尚科学,爱护自然。保护环境,持续发展。”

刊发版面示例——

视频示例1——

视频示例2——

附件: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名单(共287家).docx


编辑:毛梦囡
相关新闻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
  • 版权所有:中国科普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