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科幻产业亟待提档升级
  • 来源:科普时报
  • 作者:项铮
  • 2021-05-26 11:27

在“科普”“科幻”日益趋成为热词的今天,如何扩大科幻作者群,做大科普科幻产业,成为科普科幻界面临的新课题。在5月13日召开的江苏科普科幻论坛上,专家们指出,科普科幻的营养来自科研成果,要扩大科幻作者群体,将科普科幻产业从1.0升级到2.0。


科普科幻创作者少


江苏南京深瞳文化公司编剧李枝认为,目前我国科幻创作者较少。

一项调查显示,目前在中国,活跃在一线的保持创作热情和产量的一线的科幻作家不超过200人。这些一线科幻作家中,具备理工科学科背景的可能不到一半,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科幻创作的发展。

李枝表示,很多科幻电影来源于科幻小说,而科幻电影的水平反映了一个国家科技发展水平和国民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科幻作家不多,导致高质量的科幻作品也少。因此,她建议科幻作家协会和出版社沟通,尽力扶持科幻作家创作。她说:“中国科幻小说经过20年的积累,我相信未来肯定有足够的佳作可以为电影创作提供素材。”

“科普科幻作品有人喜欢有人看,才能蓬勃发展,科普科幻需要土壤。”江苏省特级教师曹勇军表示,应从中小学孩子抓起,培养喜欢热爱科普科幻的群体。他认为,中小学生不应仅仅读诗歌、散文、小说,还应多向孩子们推荐科普科幻书籍,提升他们的科学素养,


鼓励科学工作者创作


“目前科普创作的重要任务在科普作家身上,很多科普作家具有非常好的科学素养、文学素养。但是他们毕竟不能像科学家那样,难以亲身感受到科学家研究过程中的智力付出和精神体验,难以深刻领会科学世界的奥妙和精髓。”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南京古生物博物馆名誉馆长冯伟民在论坛上表示,科学家在科普创作中的作用不可替代。

他认为,科学传播的不仅仅是知识,还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科学家在研究过程中,有必要将这些内容向大众传播。科学家也有义务、有责任、有能力倡导这样的科学文化。“作为科学家,同样作为亲历者,他们最能讲好这方面故事。”冯伟民说,科学家有责任将他研究内容的价值向公众阐述,获得公众的理解和支持。

对科学家参与科普创作,古往今来,很多著名科学家都提出了真知灼见。爱因斯坦认为科学传播和科学交流不应受任何限制,我国唐朝秋院士认为一流的科普作品往往是一流科学家所为。

业内人士表示,科普科幻离不开优秀的创作队伍,不仅需要科普专家,也需要科学工作者加入。


1.0向2.0提档升级


近几年来,科幻电影、科幻书籍越来越多,科幻产业看起来进入了蓬勃发展的黄金期。那么,我国的科普科幻产业该向何处去?

江苏省科普作家协会科幻专委会主任、南京工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付昌义告诉记者,我国科普科幻产业正在从1.0向2.0提档升级。

科普科幻产业的1.0指的是科普科幻的优秀作品,比如科普科幻业的出版、影视、动画、教育、游戏、文创、主题公园等。这个阶段,直接面向消费者的科幻终端规模不大,年总产值不到700亿元。

“未来,我们要推出科幻产业2.0,”付昌义说,就是用科幻为影视、动画、教育乃至未来科技、人工智能,生命科学发展等未来科技产业服务的产业模式转变,这也可能会是破解中国“跟随式”创新形式,建立“领先式”创新的一种有益探索。目前由科幻电影中衍生的机械外骨骼和面部捕捉技术正是这种科幻服务产业的代表。

“这不仅是江苏科幻发展的未来,也将是未来中国科普科幻的发展趋势。”付昌义透露,未来希望能成立长三角科普科幻产业研究中心,重点研究长三角的科普产业,研究从科幻的产业1.0到科幻产业2.0的升级,助推科幻产业的提档升级。

编辑:毛梦囡
相关新闻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
  • 版权所有:中国科普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