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国神话之花绽放在科幻世界 —— 评《洪荒战纪》
  • 来源:科普时报
  • 作者:刘健
  • 2022-03-20 17:17

    科幻小说是属于工业时代的文学类型,但他并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英国学者亚当·罗伯茨在其所著的《科幻小说史》一书中,就曾经详细讨论过科幻小说与希腊罗马时代神话文学的历史渊源。

    对于中国来说,科幻小说是地道的舶来品。但在科幻小说百年来不断“本土化”的过程中,也有众多有识之士,主张中国的科幻小说创作应该从本土历史悠久的幻想文学传统中吸收养分。譬如,著名科普作家、科幻出版人饶忠华先生曾在《永久的魅力——中国科幻小说发展史初探》一文中,就把中国科幻小说的源头一直追溯到春秋时代的《列子·汤问》中的“偃师造人”,认为其“恰当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是从祖国医学的理论出发,通过推理而产生的一篇科幻小说。从作品创作的方法来看,与今天的仿生学、人体工程学以及人工智能等,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而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特殊文学史环境下,依托女娲补天、夸父追日、后羿射日等古典神话故事创作的科幻小说,成为当时中国科幻创作的一个重要分支。尽管随着新生代科幻作家群体的涌现,科幻小说的题材日趋多元化,神话改写型的科幻小说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其文学价值并没有消散。时隔三十年后,作为中国新生代科幻作家的代表人物,苏学军带着他的新作《洪荒战纪》出现在世人面前,为热爱中国科幻的读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神话朋克”风的多元宇宙世界。

    在苏学军的笔下,宇宙间曾经存在着一个辉煌的星海文明,然而他们却遭到了来源不明的X生物的侵略,到了灭亡的边缘。无奈之下,星海文明选择了毁灭宇宙,与X生物同归于尽。不过,为了文明的延续,星海文明花费了难以想象的巨大代价,留下了洪荒星。但是,作为文明后裔的幸存者——洪荒人却退回到了原始部落的状态。然而,正如佛陀所言: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小说中的洪荒星、云星与地球,既是同一个星球,却也处在不同的相位或维度之中,处于一个螺旋上升的莫比乌斯环式宇宙结构中。于是,过去、现在和未来,神话、历史与现实,相互层叠交错,构成了一部宇宙尺度的英雄史诗。

    此前,苏学军最为读者所熟知的科幻作品就是《远古的星辰》和《火星尘暴》。这两部作品都曾经摘得过中国科幻文学的最高奖——银河奖。前者的故事框架出自晋代干宝的名作《搜神记·三王墓》,把一个春秋战国时代为父报仇的忠义故事,改写成了一个抵抗秦军入侵的楚国将军在机缘巧合下,帮助一个来自外星的宇航员修复“飞碟”,从而挽救地球的星际传奇;后者则描写了一群中国科学家在火星空间站,面对外星生物异变和火星沙暴袭来的内外困局中,运用科学知识和坚韧不拔的意志,最终化解危机,转危为安。

    可以说,苏学军科幻小说创作最大的特点就是在貌似寻常、平淡无奇的叙述中,显示着危机感和历史责任感,始终不渝地关注着人类的存在和发展,关注着人类与大自然、与世界的关系,关注着宇宙的存在,体现了作者开阔的思想视野和博大的人文关怀,寄寓着深切的忧患意识与救世情怀。而在他的新作《洪荒战纪》中这样的创作特点得以延续,并开拓了一个更为宏大的视角。其中展现了作者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诗学审美与现代科学精神相融合后,独具韵味的叙事方式,体现了成熟作家独有的优雅而从容的笔法。这让《洪荒战纪》成为了一部难得的原创科幻小说佳作。

    近年来,中国科幻小说创作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关注。相比于20世纪90年代,中国科幻文学以筚路蓝缕的姿态踏上再出发的征程,今天中国科幻的发展环境已经可以说是改天换地,我们需要的是更多人参与到科幻创作中来。这既包括新人的加入,也包括老作者的回归。而苏学军创作的《洪荒战纪》问世提醒我们,曾经的优秀创作者回归科幻创作这个行为本身,就是对中国科幻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希望越来越多,曾经暂别科幻创作的人们,早日回归中国科幻这个崭新的大家庭。

    (作者系天津艺术职业学院副教授,中国科幻研究中心特聘专家)



编辑:于翔
相关新闻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
  • 版权所有:中国科普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