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科幻文学:为科学家提供“脑洞氧气”
  • 来源:科普时报
  • 作者:姚利芬
  • 2022-06-29 15:32

《大国重器:“科幻作家走进新国企”中短篇小说精选》,王晋康、江波等著,中信出版集团2022年4月出版。

科幻与科技创新这对“双螺旋”的关联似乎从未像当今世界这般紧密。微软、谷歌、苹果、波音等公司邀请科幻作家为员工开展讲座,与研发人员就创意展开交流;科幻作家入驻高科技机构,参与科技会议并发表演讲、创作“原型小说”等也愈加习见。在此等语境下,促进科幻与科技创新融合成为“科幻作家进新国企”活动的题中应有之义。该活动由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环球网、果壳、未来事务管理局等媒体机构于2019年联合发起,围绕发电、核能、电网、盾构四大科技领域推进,参与走进新国企的科幻作家将其所见所闻所感,融汇成了富有想象力的文字。《大国重器》收录了此次活动演绎出的13篇科幻作品。

 在书中13位老、中、青科幻作家以自己特有的讲故事方式,书写了基于可控核聚变试验装置、全球单体最大水电互补光伏产业园、龙羊峡水电站、世界最深水下电力隧道苏通环保型气体绝缘输电线路(GIL管廊)等多处高科技工程的畅想,抒发了对“大国重器”的鼓与呼、幻与梦。

  这组科幻故事折射了“我们”时代的现实主义。王晋康的《月球夏令营》让很多人会意了当前如火如荼的航天工程及全球热议的商业太空开发,亦领略到未来太空探索的风险与波折。房泽宇的《电与雷》讲述了中国援建工程师雷鸣以其研发的电子蜜蜂与非洲邪恶势力斗争的故事,其中描述雷鸣与引雷师的对决颇有武侠小说的神韵。主题亦与中国长期提供无息贷款和基建队伍,大规模援建非洲的现实暗合。小说中的引雷师倚借芯片联动指挥雷电制造恐怖袭击,映带出贩卖科技的地下组织,深层触及的是当下科技伦理治理,即如何客观评估和审慎对待不确定性和技术应用的风险,以推动科技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科幻文学与生俱来带有宏大气象。在这组小说中,我们首先看到了作家重振宏大叙事,力图在作品中沟通意识形态话语、科技创新、幻想世界与现代人本精神的雄心。赵海虹的《月涌大江流》以宏阔的笔触和时空旅行的爽点模式,带出了新中国水电建设筚路蓝缕的奋斗历程,展现了赵琮、红红一代代工程师“中国脊梁”的智慧、生活和梦想,展望了中国水电建设迈向未来的光辉前景。同样融汇了代际亲情的还有赵垒的《时间涡轮》,小说通过祖孙二人在模拟空间的对话,映带出中国电力产业工人从事能源开采的三代人的风采。

  其次,宏大叙事最为根本性的含义是把握时代精神。这本书的题材选择激发了作家把握时代精神欲望的诉求,品读这些小说很容易感受到宏阔的时空跨度与规模,英雄典型人物的创造和英雄主义基调,以及一种集体性的、蓬勃向上的朝气。尽管不乏像江波《逍遥网外》这样具有警示性,描写人工智能觉醒反叛的作品,但更多的是彰显奉献、协同、创新、求索精神的小说。苏莞雯的《光之师》中,摄影师江凌同另外两名宇航员为了拯救地球免受彩星病毒的侵袭,毅然选择了奔赴太空。昼温的《落光》讲述了两个坚持梦想的女孩,极好地将个体小叙事与时代大叙事相嵌合。王晋康的《月球夏令营》当作一篇儿童科幻来读亦生趣盎然。施天荣的儿子小龙代表新一代航天力量,作品表现出对航天事业的强烈渴望以及百折不挠的精神,小说风格清新活泼,洋溢着一种理想主义激情。

  如何在中国社会现代性转型、科技创新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找到叙事契机,这本书亦展现了多种叙事尝试。刘天一的《天问》借用中国历史语境来解读科技、历史和现实,讲述了一个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科幻故事。重建宏大叙事是每个作家内心深处的情结,《大国重器》让我们看到时代科幻文学宏大叙事在日趋新变的强大生命力。

  最后,《大国重器》亦可为科技创新提供反照视角——当然,如果仅仅认为这13篇科幻小说为未来发展提供了一个路线图,未免失之简单。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看到科幻小说如何描述特定领域的“科学”,其架设的空间如何使想象力得到了解放、挑战和刺激,看到以种子形式生长的“科技”如何被一点点撕开,在科幻小说中重获新生,进而为科学家和创新者提供“脑洞氧气”。这种想象之力使人类和技术之间的迭代和穿越成为可能。

    (作者系中国科普研究所创作研究室副研究员)

编辑:于翔
相关新闻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
  • 版权所有:中国科普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