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制科幻产业景观空间分布图
  • 来源:科普时报
  • 作者:许艺琳
  • 2022-12-07 09:47

中国科幻产业的发展驶入了快车道,如何更加立体化地描摹其发展样态,成为了必须面对的课题。现有的研究更多是从总体性视角,分析科幻产业的不同类别及其结构层次,呈现的是科幻生产、传播、消费能力空间运动下的结果,但这些运动是如何产生的、以什么样的方式在运动等问题仍然有许多可探讨空间。

今年9月,中国科普研究所主编的《区域科幻产业发展研究》正式出版。这本论著可谓开拓了从地理意义上诠释科幻产业发展样态的视角,书中基于这一视角绘就了一幅科幻产业景观的空间分布图,展现了中国科幻产业发展的空间结构。“区域科幻产业”概念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在“十四五”国家战略规划逐步推进下所提出的,其本身也正是文化实践的有机组成部分,对这一命题的观察、记录在当下便显得颇为必要。

绘制科幻产业景观的空间分布图是一项系统工程,建立在客观性、严密性的根基上,大致可分为三个步骤:勾勒底图、填充色块、添加说明。


勾勒底图,确立全书的研究视域


底图的确定意味着边界的划定,边界的大小决定着问题的讲述方式。由此,区域性既是研究视角也是全书的问题域所在。书中所使用的“区域”概念,并非简单挪用行政区划、文化谱系的区隔标准,而是在此基础上加了一层预设,即勾画科幻产业与区域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西南地区、长三角地区、华南地区因其科幻产业发展活跃,成为书中重点分析的对象,上海、天津两座城市因其科幻经济与文化活动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也单独作为篇章进行呈现。除此之外,其他地区科幻产业的发展虽然处于萌芽阶段,尚未形成明显的产业集聚效应,但具备释放效能的潜力,同样也纳入了观察的视野。


填充色块,呈现区域科幻产业的不同面貌


不同区域的科幻产业呈现出多样的结构特征、发展规律。为了展现异彩纷呈的区域科幻产业发展图景,编写团队组建了多支调研团队,深入科幻产业的广阔田野,从深厚的经济文化土壤中提取科幻样本。记录了地方资源、政策支持、人才力量等多种要素融合反应之下,各区域科幻产业所呈现的不同生长面貌。

总体来看,西南地区依托深厚的科幻文化积淀,形成了政企合作、人才汇聚的局面,在产业开发层面探索出“奖项、会议、展览”相互联动的实践经验;围绕科幻项目,凝聚了一批专业性科幻企业、探索性项目企业、关联性参与企业,区域内部的合作网络初步显现。

长三角地区、华南地区得益于创意研发、智能设备、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酝酿出科幻内容生产服务、科幻文化装备制造等业态,在科幻产业链条的下游方位,提供各类必需的技术支持与配套服务,推动了想象力、创新文化与科学技术的融合,成为区域产业的“增长极”,为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带来了赋能作用,也为城市景观更新、城市品牌塑造注入了诸多动能。

在西北、东北等地区,当地文化基因赋予了科幻内容生产、科幻审美创造的多种可能。在相关企业与组织的推动下,这些地区涌现出一批“科幻+文旅”“科幻+民俗”的复合型项目,推动了科幻要素与当地文化资源、自然景观之间的创新融合,向市场输出了颇具文化辨识度的科幻产品与服务。这不仅延展了科幻产业的形态、范畴,拓展了消费市场,也使得科幻产业更具有文化生命力,形成了鲜明的地方特质。

上海、天津均具有发展科幻产业的“天然良港”优势,都是多元文化的汇集地,但两地的科幻产业发展程度有所不同:上海在科幻影视、科幻游戏方面走在了行业的前列,天津在经历科幻文化萌芽、生长、开花的不同阶段后,则逐渐形成科幻出版产业的稳步发展态势。


添加说明,融入鲜活而具象的书写方式 


除了从宏观视角展现各区域科幻产业的空间生长形态,具象的书写方式也让本书拥有鲜活的可读性。编写者在挖掘数据、洞察现象的同时,将案例分析融入了整体的叙述框架,剖析不同科幻企业、组织、项目的运作方式与成长经验,力求呈现各个区域的科幻企业在生产科幻内容、孵化科幻项目、传播科幻品牌方面的具体实践,标记出了区域科幻产业生机活力的所在,为解读整份地图提供了详细的解释与参照。

中国科幻产业的发展依赖于各区域科幻产业的协同共进,区域科幻产业的水平决定了中国科幻产业未来发展的走向。当前,科幻产业的区域发展格局依然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之中,对于它的书写必将延续。未来,随着区域科幻产业深度融入“十四五”规划的实践,这些记录也将进一步反哺产业的成长,而产业的实践历程也将为叙述提供更加丰厚的素材。

(作者系中国科普研究所科研助理,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编辑:侯静
相关新闻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
  • 版权所有:中国科普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