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像科幻的科幻 —— 读科幻小说《伤心者》
  • 来源:科普时报
  • 作者:骆香茹
  • 2023-07-12 16:04

科幻该是什么样子?

许多人以为,科幻就该有瑰丽的想象、高超的技术、流水般的术语,就该在人们头脑中刮起风暴,让人目眩神迷,纵享一趟“思维过山车”。

有的科幻作品偏偏不这样。

科幻作家何夕的短篇小说《伤心者》当属此列。

独树一帜——人们这样称赞它。

《伤心者》是为失意、不得志的科学家所作的挽歌。寥寥几万字,写了一个醉心数学研究却始终得不到认可的数学家何夕“推销”微连续理论而不得的伤心史。

同时,透过何夕,读者也隐约看到了无数如何夕那般隐于科学史之中,不被看见、不被记住姓名的科学伤心者。

《伤心者》是不像科幻的科幻,以至于当你检索《伤心者》时,众多关联词条里明晃晃地躺着这一条——“伤心者也算科幻小说吗”。

算吗?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没有人能对这个问题作出准确的答复。但可以确定的是,很多人认可它——在听起来有些遥远的2004年,《伤心者》以压倒性的优势获得第十五届中国科幻银河奖,这种盛况至今未被超越。

作为一篇讲述数学家故事的科幻小说,全文几乎没有术语或者数学符号,唯一有科幻感的是,科学家何宏伟站在抱憾而终的数学家何夕的“肩膀”上,制成了时空转换设备,通过时空穿越,旁观何夕的一生,并在世人面前,讲述他痴迷微连续理论、自费出书却无人问津、无人得见的一生。

何夕此生唯一的著作《微连续原本》耗费了他的光阴、花费了母亲买断27年工龄的积蓄,最终却让他与师友渐行渐远。在何夕的时代,这是一本始终不被认可、被束之高阁,在小学图书室里寂寞度日的大部头。它生不逢时,如同何夕其人。

在不同人眼里,《微连续原本》有着不同的意义。

他是何夕毕生的追求,是何夕的母亲夏群芳眼中的皇皇巨著。何夕的恩师甚解其中意味,但他更为何夕的“钱程”担忧:“谁也没说它是错的。问题在于这套理论有什么用,你能看出来吗?”

而在最终凭借微连续理论发明了时光机的何宏伟眼里,发现《微连续原本》时,他的心情犹如乞丐发现了阿里巴巴的宝藏那般狂喜。

坦诚地说,这不是一篇多么完美、多么精彩的科幻小说。科技感不足,故事更是简单得过分,亲情、爱情、科研激情三线并进,催促何夕奔向标题点明的目的地——成为一个科学伤心者。

科研无果,何夕舍弃近前热门的计算机事业,投身无人问津的数学领域,在此枯坐冷板凳;

爱情受挫,女友选择更有前途的贴心朋友老康;

亲情永恒然而变故不断,花费了家中一切积蓄出版的《微连续原本》无人问津,母亲为此奔波而被斥为“疯婆子”……

当然,伤心者也有少见的知己:在友人老麦眼中,许多人在如好看的、光鲜的“叶子和花”一般的行业里制造神话以及财富,而何夕等人则在研究巨树的树根,那才是强大力量的来源;母亲夏群芳不懂数学,但无条件支持他,是他唯一和最后的精神支柱。

然而,他还是颓然地走向命运写好的剧本,注定是个伤心者。

这样的伤心者,不止他一个。在故事尾声,旁观者何宏伟登场,在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领奖台上念出了他们的名字——

古希腊几何学家阿波洛尼乌斯总结了圆锥曲线理论,一千八百年后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将其应用于行星轨道理论。

伽罗瓦公元1831年创立群论,当时的学术界无人理解他的思想,以至论文得不到发表。伽罗瓦年仅二十一岁英年早逝,一百多年后群论获得具体应用。

凯莱公元1855年左右创立的矩阵理论在六十多年后应用于量子力学。

数学家J.H.莱姆伯脱、高斯、黎曼、罗巴切夫斯基等人提出并发展了非欧几何。高斯一生都在探索非欧几何的实际应用,但他抱憾而终。非欧几何诞生一百七十年后,这种在当时一无用处、广受嘲讽的理论以及由之发展而来的张量分析理论成为了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核心基础。

何夕独立提出并于公元1999年完成了微连续理论,一百五十年后这一成果最终导致了大统一理论方程式的诞生。

……

世界沉默了,为了这些伤心的名字,为了这些伤心的名字后面那千百年寂寞的时光。

有了这些名字,《伤心者》多了些沉甸甸的分量。

仔细想来,这本书的“科幻感”也许正在于此:千百年来,太多人关心漂亮的“花和叶子”,但仍然有人守护仿若隐形的、不可见的根。

他是一个沉默的科学家,留给人世的最后的作品被后人制成一台时光机,当人们穿越回这个伤心者人生的结尾处,能听到他最初和最后的呼唤:“妈妈。”

编辑:毛梦囡
相关新闻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
  • 版权所有:中国科普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