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幻之光点亮青少年的爱国心
  • 来源:科普时报
  • 作者:付昌义
  • 2023-09-11 10:22

随着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会的日益临近,中国的科幻氛围直接“拉满”,科幻作品日益受到青少年关注。科幻作品能够培养青少年的爱国心和报国情,这对于一个国家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爱国主义认同从时间而言可分为对历史的认同、对现实的认同、对未来的认同;从深度而言有三层递进含义,即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

对历史的认同

讲好科幻中的中国历史故事,可以激发青少年对中国历史的认同。对中国历史的认同,也意味着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比如,《流浪地球》系列就不乏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强烈认同。在好莱坞科幻大片中,遇到灾难时,主人公会带着大众乘坐方舟或者飞船去逃难,而《流浪地球》却选择带着地球寻找新的家园,反映了中国人故土不离的农耕文明特色。

有学者评价,《流浪地球》将滥觞于中国古典神话中的斗争意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等主流意识形态贯穿其中,正好映射了当下中国人的集体心理状态。《流浪地球2》中,太空电梯坠落时的配乐与共工触山的契合就引起了网民热议。

中国科幻小说也不乏对中国历史的解读。刘兴诗的《美洲来的哥伦布》《扶桑木下的脚印》,以科幻的方式解读法显和尚的《佛国记》,以丰富的想象力设想中国人早在东晋就涉足美洲。钱莉芳的《天意》将秦汉兴替的故事与外星人的操作相结合,将韩信的悲情结局写到了极致。长铗的《昆仑》讲述了周穆王见西王母的故事,描述了一个充满神奇科技的上古世界,最终由于人对神的挑战而终结。刘慈欣的《西洋》重构了郑和下西洋的故事,设想了郑和没有止步非洲而是登上了不列颠半岛。这些对中国历史充满想象的解读,背后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历史强烈的认同感。

对现实的认同

讲好科幻中的当代中国故事,可以激发青少年对中国现实的认同。对中国现实的认同就是要对中国现代化发展产生强烈认同。正如导演郭帆所说,“强盛的国家才能托举起强大的科幻产业”,《流浪地球》系列科幻电影的成功离不开中国强大的科技制造。同时,我们还要讲好科幻中的新时代中国发展故事。像刘慈欣的《中国太阳》《地火》《乡村教师》《超新星纪元》,用科幻的笔触记录了新时代中国发展史,读者可在科幻中了解中国是如何妥善解决民办教师、农民工发展、煤矿改革,以及独生子女成长问题的。一系列的国产科幻作品使青少年树立了对中国现代化发展的信心,也激发了积极参与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坚定决心。

对未来的认同

讲好科幻中的未来中国故事,可以激发青少年对中国未来的认同。从新中国的第一篇科幻小说《从地球到火星》开始,中国科幻作家就书写了对中国未来的无限畅想。在郑文光的笔下,中国变成了全球瞩目的航天大国,开始了飞向人马座和建设火星的道路。《飞向人马座》让青少年操作失控飞船从人马座飞回了地球;《从地球到火星》引发了北京地区火星观测热潮;《战神的后裔》畅想了来自中国的火星建设者们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克服了尘暴、射线病、瘟疫、实验室爆炸等种种磨难,终于成功建成了火星基地的故事。叶永烈的《小灵通漫游未来》则在20世纪60年代畅想了未来的人造食物、人造太阳、电视手表、人造器官等发明,如今大多数构想已经在21世纪实现。

郑文光在1958年创作的《共产主义畅想曲》,对未来中国实现共产主义进行了大胆畅想。他描绘了未来的气象学家已经掌握了控制气候的能力,还实现了载人登月工程和第一次载人火星探险计划,并且在月球上建立了长期的研究基地;海洋工厂可以将海水转化为布匹、粮食、建筑材料和工业原料,就连沙漠也在人类的努力下即将消亡。这真是对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最美好的畅想。如今,中国探月工程和火星探测任务早已为载人登月和建设火星进行了最好的铺垫,我们离科幻里的畅想越来越近,科幻也早已从幻想慢慢变成现实。

此外,陈楸帆的《零碳中国》为我们展现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后的中国。萧星寒的《逐日:空间太阳能电站档案》聚焦中国正在研发的颠覆式技术“空间太阳能电站”,想象建国100年时,空间太阳能电站的大规模应用,向我们展示了创新颠覆式技术创造的未来,以及参与研发的科学家们所体现的“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

青少年在国产科幻作品的引领下,不仅将对中国的历史、现在和未来产生坚定的认同,也将对国家、民族和文化产生深刻认同,爱国主义便由此在青少年的心中播下种子。他们将在国产科幻的引领下,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立下科学报国的志向,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贡献力量。

(作者系南京工业大学副教授,江苏省首席科技传播专家,江苏省作家协会科幻专委会主任)

编辑:陈杰
相关新闻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
  • 版权所有:中国科普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