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科幻小说里找到一生追求的谜题
  • 来源:科普时报
  • 作者:吴 岩
  • 2023-09-13 08:49

《未来系少儿科幻丛书》(套装6册),王晋康 凌晨等著,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23年8月出版。 

作者供图

未来是所有孩子都渴望了解的含谜世界。这个世界不但存在于时间的远方,也存在于人类认知的边界之外。自古至今,儿童科幻小说就准确地瞄准了这个含谜的世界。

在英美科幻小说中,有关未来的故事不在少数。在中国被翻译过至少两次的《威尔历险记》,一共有四本,讲述的是人类跟外星来的生命之间怎样共存的故事。故事中的场景非常宏大,主人公的遭遇也很坎坷。在那样的年代,它曾经引发过多少孩子的想象和融入其中的渴望,只有过来的那些人才知道。在香港出版的《星童》,后来在内地有任溶溶翻译的版本,里面都是短篇小说。关于铅笔盒中的小恐龙,还有总坐在公园长凳上等家乡飞船来接自己回家的外星孩子,所有这些故事都那么神秘。美国作家路易斯·斯洛博金有一套“神奇的宇宙飞船”系列,故事写得特别有意思。小小的外星人和人类的孩子交了朋友,他们在人类的世界和外星世界中来回穿梭。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多丽丝·莱辛的《玛拉和丹恩历险记》,讲述的是人类在地球上遭受重创之后,忘记了过往的事情,就连道路、车辆和飞机的使用方法都已经彻底失传。在疯狂地抢夺资源的同时,这种大灾难过后的人类能否逃脱彻底覆灭的命运?家喻户晓的电影《E.T.外星人》也有小说版本,“E.T.要打电话回家”这个情节,不用我说你也记得吧?

法文、德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葡萄牙文的儿童科幻小说也有很好玩的故事。我看过的一本叫《日普在电视机里》,是意大利作家日阿尼·罗达里写的。故事跟“镜子中的孩子”那种童话故事差不多。只不过电视机比镜子,更多了科技的味道。我还看过一本法国作家贝纳尔·韦尔贝写的短篇作品集,书名是《大树》,故事都很神奇且想象力超绝。

苏俄和东欧科幻小说中给孩子看的也不在少数。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科学画报》《科学大众》《知识就是力量》等杂志就发表了大量这类作品。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布雷乔夫的儿童科幻作品被多次引进中国。小说的主人公常常是女孩阿丽萨,她能在整个宇宙和时间中借助科技来回奔跑。

日本的儿童科幻小说也给了我很多抚慰。我记得我看过一篇发表在《航空知识》上的中尾明写的《宇宙岛少年》。故事的女主人公是在宇宙岛上练体操的小姑娘,她翻跟头的时候,由于失重,能在空中停留很长时间,做出许多高难度动作,好多同学都成了她的崇拜者。我后来特别想翻译更多中尾明的作品,可惜作者去世,版权总是谈不下来,他的作品至今没有跟中国读者见面。

中国的儿童科幻小说也有很多典范之作。郑文光的《神翼》、叶永烈的《小灵通漫游未来》、萧建亨的《梦》、张之路的《非法智慧》、刘慈欣的《圆圆的肥皂泡》、马传思的《奇迹之夏》、赵华的《火星使命》等,都是小读者特别喜欢的作品。

我自己也创作过一些儿童科幻作品。我认为,创作优秀的儿童科幻小说,有四点是必备的品质。

第一是暖。儿童科幻小说应该给孩子温度,因为童年需要呵护。

第二是灌。儿童科幻小说的情节安排应该能跟着孩子心流的走向前进,要按心流灌注,不能偏航。

第三是透。儿童科幻小说中的科技要被打磨得非常精要,讲述浅显精准,如薄壳鸡蛋能透出光亮,这样才能让孩子很好地接受。

第四是炫。儿童科幻小说要写得特别丰富和绚烂,折射出宇宙的瑰丽色彩。

《未来系少儿科幻丛书》这套读物,其作者都是近年来活跃在少儿科幻文坛上的大家之作。这些作品题材多样,风格各异,但都多少具有我上面说的四个特点。读者可以从这些精心编造的未来故事中,窥探到作者们自己向往的明天的生活。当然,除了上述特征,童趣和流畅的语言,也是儿童科幻小说必不可少的核心特征。一旦阅读起这样的作品,你就会爱不释手。

科幻作家刘慈欣在一次讲演中说,许多人都认为,科幻小说是为了科普目的而写的,其实这个说法是错的。科幻小说是在一个国家知识被广泛普及之后才能被广泛阅读的一种文学类型。我非常同意他的想法。看科幻小说不能像看科普读物那样仅从中吸取知识,而是要体味一个科学起着重要作用的未来,想象力能带着我们走向什么地方。希望小读者们在看过这些作品之后,生发出许多问题,并且去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这种寻找可能是短暂的,也可能会持续你的一生。到那个时候,你就会说,科幻小说不单单让你有一个美好的童年,还让你找到了一生追求的、需要解答的谜题。

(作者系科幻作家,南方科技大学教授。本文为《未来系少儿科幻丛书》总序,标题为编者加,本报有删改。)


编辑:张爱华
相关新闻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
  • 版权所有:中国科普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