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脉世界科幻创作发展趋势
  • 来源:科普时报
  • 作者:刘 洋
  • 2023-10-25 12:25

今年6月,“南科人文学术系列第三辑”丛书《科幻理论的未来版图》《科幻产业的未来版图》《科幻创作的未来版图》出版,主编分别是吴岩、张峰和我,我主要从世界科幻创作方面进行了探讨。

21世纪以来,随着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一代科技革命的演进,社会和生活变革的步伐加速,当代科幻作品在创作上,呈现出4个典型的趋势。

趋势1

打破不同文类间的壁垒

进入新世纪以后,越来越多的科幻作家开始跳出这一文类的传统边界,创作出了众多与其他文类相交织的优秀作品。同时,其他类型作家也开始在自己的作品中引入科幻元素,打破了不同文类间的壁垒。

从20世纪中叶开始,便有很多作品以“科学奇幻”的名义发表。在俄罗斯,人们对超自然力量的迷恋使得神秘元素大量融入文学作品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斯拉夫奇幻小说。在印度,阿米塔夫·高希的《加尔各答染色体》把科幻与恐怖和魔幻现实主义融为一体,凡达纳·辛格的《爱与怪物和其他怪物》《距离》等作品则在科幻与神话和童话间搭起了一座桥梁。

在日本,则出现了不少将推理小说和科幻小说融合在一起的作品。例如西泽保彦的《死了七次的男人》,作者设定这个世界上的每一天其实都会重复9次,只有主人公能够觉察到这一点,并在不同循环中做出不同的行为,造成不同的结局。类似的设定也多次出现在其他的科幻作品里。

在推理小说中引入某种前沿科技,这类作品也可以看作近未来的科幻小说。欧美也有不少此类作品,比如马克·阿尔珀特的《终极理论》,假想爱因斯坦已经完成了大一统理论,由此引发了各方激烈的争夺。在中国,科幻小说也常常和武侠、历史、推理小说等结合在一起。倪匡创作的“卫斯理系列”小说是武侠科幻完美结合的典范,在华语世界中影响甚大。

喜欢阅读传统科幻题材作品的读者正在显著减少,在欧美或中国都是如此。类型的交织为科幻作品注入了新的活力,有助于扩大读者数量和影响力。然而,在文类交织的情况下,如何维持科幻本身的特质,是所有科幻作家都应该思考的一个问题。

趋势2

反映本土现实问题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科幻小说的主题都和现实世界没什么关系。但20世纪70年代以后,科幻作家们越来越多地将目光投射到身边的现实之中。

在美国,人们对种族问题倾注了更多的关注。N.K.杰米辛的《我们成为的城市》、P.贾里·克拉克的奇幻小说《绕圈呼喊》以及托奇·奥尼布奇的《暴乱宝贝》,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因种族问题所带来的社会不公。

而在伊拉克,近年来具有代表性的科幻作品是2016年出版的短篇合集《伊拉克100+》。书里的故事都发生在2103年,即美军入侵伊拉克后的100年。这些作品风格各异,但都围绕着伊拉克的巴格达、巴士拉等真实城市在未来发生的事件而展开想象的。

在中国,如何创作出更具有中国味的科幻作品,正越来越多地被讨论。一些科幻作家试图围绕特定的城市展开故事,另一些科幻作家则试图从历史或神话中挖掘文化的传统。相对于外星入侵、宇宙探险或时间旅行等传统的科幻主题,基于现实和本土议题的科幻创作作品在娱乐性上或许稍逊一筹,但无疑具有更强的现实意义和文学价值。

趋势3

走进主流文学视野

在科幻小说发展的漫长历史中,其绝大部分时间都处于主流文学界的视野之外。在中国同样如此,科幻小说长期被认为只是为青少年进行科普教育的稚嫩文类。但近些年来,情况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在欧美,新浪潮运动使科幻摆脱了通俗文学的刻板标签,融入了严肃文学。许多主流文学的奖项开始颁发给科幻作品,文学理论界也对这一文类产生了兴趣。

某种程度上,中国目前正经历着这样的过程。近年来,诸多主流文学杂志多次推出科幻文学专辑,一些重要的文学出版社也开始出版科幻类书籍,多所高校成立了科幻文学或科幻产业的研究中心,30多所高校开设了科幻类课程。2016年,刘慈欣的短篇科幻小说《带上她的眼睛》进入中学语文教材,高考语文的阅读材料和作文题目也日益频繁地和科幻联系起来。这些都说明科幻文学在中国正逐渐走进主流文学和大众的视野。

科幻与主流的融合,一方面显示了当前主流文学界对科幻的态度更为包容,另一方面也显示了传统小说在这个科技爆炸和社会剧变的时代里急需寻找新的话语,建构新的美学。

趋势4

创作向影视和游戏转型

如果我们把科幻创作局限于科幻小说的创作,那将是极为狭隘的。科幻产业也早已转型,即从以科幻小说为主要媒介,转向以影视和游戏为主要媒介。

美国是当今科幻影视创作的领头羊。欧洲也有很多经典的科幻影视作品,如近年来的《机械姬》《黑镜》等,在叙事结构和人文深度上,都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相比之下,目前中国科幻影视产业最缺乏的,是具有科幻视野的影视从业人员,包括编剧、导演、制片人等。这些问题的解决并无捷径,只有在一部又一部影视作品的拍摄过程中,逐渐完成技术升级和人才积累。

相比于中国科幻影视的波动式发展,中国的科幻游戏产业则成长迅速。游戏最大的特点便是具有较强的互动性及自由性,但这也成为科幻游戏制作的最大难点,即如何建构一个包罗万象、场景丰富而又逻辑自洽的虚拟世界。因此,近年来国内多个游戏公司都聘请了科幻作家以“世界建构师”“剧情策划”等身份介入了游戏的开发过程。

从科幻小说到有声书、漫画、动漫、剧本杀、剧集、影视、游戏乃至主题公园,这条产业链虽然还没有完全成型,但正在迅速发展之中。中国科幻产业应该学习如何从IP改编出发,迅速开发出一系列合格的下游产品的方法。在这一基础上,培养和储备科幻产业人才,最终具备创作出优秀原创产品的能力。

(作者系科幻作家,重庆大学副教授,南方科技大学科学与人类想象力研究中心研究员)


编辑:胡利娟
相关新闻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
  • 版权所有:中国科普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