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人的日与夜 —— 成都世界科幻大会侧记
  • 来源:中国科普网
  • 作者:曹文君
  • 2023-11-01 14:13

在酒店拿到成都世界科幻大会嘉宾证的时候,心里不由生发出一种神圣感。而后我把它挂在脖子上,踏上这场科幻之旅。

这趟旅程共计五天五夜,白天,它丰富而热烈,是属于所有科幻爱好者、从业者的热烈盛会;夜里,它则带着些许神秘气质,是新老科幻友人们的情感交流之境。这场大会本身,犹如一片徐徐展开的幻象时空,向我呈现出立体而又迷人的形态,令人久久恍惚、不能自已。


会场内的时空隧道


成都科幻馆巡礼


虽然来之前在视频上看过多次,但真的站在成都科幻馆面前时,我还是被它的气场彻底震撼住了。它如同一艘自遥远星系而来的星际巨舰,静静匍匐在菁蓉湖边,在阴晴流转不断的天空之下,它时而沉静,时而闪耀,时而表面变幻出无尽的光影,进进出出的庞大人流,在它脚下显得渺小。

走进科幻馆内部,一层大厅格外开阔,通身银色包裹的巨大扶梯状似直通星空的高维通道。电影《流浪地球》中智能机器人“笨笨”的庞大模型靠近2号门,足有两层楼高,白天通体洁白,到了晚上,则在其表面投射出斑斓变幻的光泽。三楼外的阳台视野开阔,能望见远处的山峦起伏与云雾缥缈。大会吉祥物,科幻熊猫“科梦”的形象,作为装饰和标志随处可见。


作者本人与大会吉祥物“科梦”合影


200场各式主题的沙龙座谈,分布在会程的每一天,以及以太阳系各大天体命名的会议厅里,与科幻有关的诸多话题均得到全景呈现。每一天,我辗转于各厅参加沙龙,从《韩国科幻提供的一种可能性》到《非英语国家科幻的发展路径》,从《科幻小说的影视化改编》到《新时代中国科幻发展新机遇》,从《科幻人文主义:被科技发展遗忘的人们》到《科幻教育,与未来相关》……由于场馆面积大,厅与厅之间距离远,光是赶场沙龙就贡献出了惊人的运动步数。有外国科幻作家参与的沙龙,均配有传同声传译机和同步翻译员。大会的最后两天恰逢周末,加之本次大会的盛况获得了央视《新闻联播》的报道,前来参会的游人数量暴增,沙龙几乎场场爆满,乃至入场站着旁听的位置都没有了。


科幻人之夜


事前就有圈内人士对我透露:宵夜是一切科幻圈活动的本体。此次亲身参与其中,我顿觉此言不虚。

每天正式的活动结束后,科幻圈内总是一拨一拨的人聚在一起吃宵夜。有时候分头行动的几拨人在酒店大厅或半途遇到了,就会聚集起来,组成更大规模的宵夜团队,仿佛宇宙中的星体相互吸引、汇聚成为星系一般。圈子里,大家彼此都很熟悉,认识较早的会兄弟相称,偶有新面孔,大家也会立刻就亲近起来,毕竟只要爱科幻便是一家人。白天行程繁忙,没什么时间物色美食,所以此行几乎所有的成都美食都是在这一场场宵夜上见识到的。宵夜现场,我有幸见到宝树、三丰、阿缺、灰狐、谢云宁、焦策、王诺诺、吴霜、七月、杨晚晴等科幻作家、科幻评论家。

之前就比较熟的南京科幻作家汪彦中向我介绍他们每一个人,其中宝树和阿缺曾经来南京参加过科幻活动,我曾听过他们的科幻写作讲座。席间,宝树沉稳地向我们讲述了一段段关于科幻的人生回忆,阿缺则有一种脱口秀大师般的幽默天赋,每句话都稳稳踏在笑点上。三丰与我们探讨了有关《星云科幻评论》征稿用稿的事宜,国内科幻文学评论的责任他始终不曾忘记。来自“摇滚之都”石家庄的科幻作家焦策对我们说,他现在同时横跨科幻写作、科幻征稿、新媒体运营、传统纸媒编辑等多个不同赛道,摇滚精神与科幻之魂在他身上完美融合。第一晚的夜宵中途,杨晚晴获得友人送来的生日蛋糕,因他每次过生日都是在银河奖期间;次日银河奖颁奖典礼上,他的作品《塔》获得银河奖最佳中篇小说奖,着实是双喜临门。

这次国际性质的科幻大会,有许多国外作家和科幻从业者参加,吃宵夜的时候常会碰到他们。国内科幻作家中有很多同时也是域外作品的译者,在科幻精神的感召下,大家交流顺畅且愉悦。

大概作家们平时习惯夜里写作的缘故,即便白天参会一整天,宵夜吃到十二点依然无人显出倦意。大家举杯畅谈,祝贺被提名者,祝贺获奖者,祝贺着身旁每一个人,酒量也随兴致一同高涨。人们聊阅读和写作,聊工作和生活,聊着这片大地以及头顶的广阔星空。夜色里,雨点丝丝缕缕,店家撑起雨篷,灯光照在沾着水珠的雨棚上,照在湿漉漉的地面,整条街宛如一条缀着五彩星光的银河旋臂。作家们围坐在长条桌旁,四周散发着温暖的雾气,谈笑声、碰杯声交织,构成一片如梦似幻、永不会被遗忘的成都的夜。


河流与《零重力报》


大会开幕的一个多月前,我在科幻群里看到《零重力报》世界科幻专刊的购买信息,马上添加了创刊者河流的微信,购买了两套。一套自留,一套送人,算是一份支持和心意。我深知这类独立刊物的撰稿、校审的工作量有多大、成本有多高。彼时,我还不知道河流的身体状况,也未想到《零重力报》将会得雨果奖,纯粹是出于对刊物内容的兴趣,以及对主创人员的深深敬佩。

大会的第一天,河流的朋友圈内容为科幻大会的开幕而多了起来,我这才知道他的身体一直不太好,也从朋友口中得知他做事有多么认真细致。回想起之前买的几本《零重力报》,从装帧到封面到内容都非常专业,仅仅是拿在手里就让人心生欢喜,顿时内心充满崇敬感。之后,在酒店大堂几次亲遇河流本人。他穿着运动衫,赤脚踏着拖鞋,手里总是或抱或捧着成堆的书籍。这位20岁的青年,用尽自己生命全部的力气去爱着科幻事业。我看着他忙碌的背影,看着他把《零重力报》分发给国内外的科幻人,一本接着一本,“科幻人精神”就这样在世界面前铺陈开来。


《零重力报》世界科幻文化专刊


雨果奖颁奖典礼上,当宣布《零重力报》得了最佳粉丝杂志奖的时候,现场顿时一片沸腾,每一个人都欢呼着,我的心也激动得砰砰直跳,当场用信息向他表示祝贺,并让他注意休息。河流向来客气礼貌,他稍后回复说感觉有点累,已经回酒店休息了。我本想跟他约个采访,聊聊《零重力报》和雨果奖,但他迟迟没有回复。当时我想,大概有很多人要采访他吧,此刻雨果奖光芒闪耀,他一定很忙。直到当晚参加宵夜的时候才得知,河流在颁奖典礼之后因疲劳过度,已被送去了医院。我顿时没了吃火锅的心情,一旁的付昌义老师起身说要赶去医院探望,我也站起来请命同往。

到了医院急诊部,《科幻世界》的编辑陈曜老师和资深评论家科幻光年老师早已守在病房门口。他们说河流已经准备休息了,我们便在病房前止步,没有进去打扰。其实大会的前几天,河流便因为劳累几度体力不支,大会很重视,还派了专门的医疗车给他。大家都说他太累了,身体与精神双重疲劳,需要多休息。去医院的路上,他抱着自己杂志的模样不断在我眼前浮现……如此纯粹的热爱,科幻在他最脆弱的时候给予了他支撑起生活的巨大力量,对此,我感同身受,也无比感动。

次日,河流回复我说,院方为了让他能安心休息,收去了他的手机,刚刚才还给他。他的家人赶到成都,已经接他回了家。往后几日,他在朋友圈补发了后几天的参会日记,前前后后记录了万余字,并在持续更新中。他的工作仍在继续。



雨果奖颁奖现场,河流与零始真上台领奖


夜访海漄


从医院回来刚到酒店,看到从会场接驳大巴上走下来几个人,其中一个是手捧雨果奖奖杯的海漄。当时在酒店门口的科幻人立刻向他表达了祝贺,海漄也毫不掩饰自己的开心。可从他沉重的呼吸中我看出,他依然处于一种不敢置信的震惊状态中。

众人在酒店大堂茶桌围坐,雨果奖的奖杯就放在茶几上,任凭我们围观、抚摸、膜拜。海漄没有坐沙发,而是顺势盘腿坐在旁边的台阶上。当时我还不知道他身上穿的是他们银行的行服,只觉得衣服挺合身,但这么坐在台阶上不免有点勒人。有人问他此时是什么感觉,他长长吐了口气,说此前得知自己的作品入围时曾想象过这个时刻,但也只是想象而已,真的发生了却又感到极度不可思议。有人对他说,你的真名和工作单位已经被人发在网上了。海漄耸耸肩,表现得有点困扰又有些无可奈何。他说,站在聚光灯下时,人总是两面的,获得荣誉的同时也会失去一些东西。他提到自己都是在工作之余写作,产量不高,只是作为一种调节和放松。后来的新闻报道里很多媒体问了这个问题,他也是如此回答,但似乎很多网友并不能理解。

我所了解到的是,其实大部分科幻作家都是如此,有自己的主业工作,有的是高校教师,有的是工程师,有的是新闻从业者,各行各业的都有,写作只是他们的副业,是工作和生活之余心中那闪亮不灭的星空之梦。


雨果奖奖杯细节


当被问及这么大这么重的奖杯可能上不了飞机、自己准备怎么带回去时,海漄说:放在出版社再说吧,我还得先赶回去上班。有几个作家当场心领神会地笑了,说自己也是跟单位请了一两天假才能来参会,周一也得回去上班了。

在我看来,海漄与科幻圈很多人都不太熟,他似乎一直把工作生活和爱好妥善地区隔开来,各自保护得很好。最后大家轮流和海漄合影,我也加入合影,算是参会以来第一次和科幻作家合影,也算是圆了长久以来的心愿。


付昌义老师和他的新书


付昌义老师是我们江苏省科普作家协会科幻专委会主任,因为学校事务繁多,大会第三天凌晨才赶赴成都。在去场馆的接驳大巴上我遇到付老师,他问我:你跟那些国内国外的科幻作家都合影了吗?我被戳中痛点,挠着头说没有。付老师忙道:这么好的机会怎么能错过呢?他又问,银河奖颁奖典礼现场,全国各地高校科幻社团举着旗子上台合影,你上去了没?我再次挠头:还能这么操作吗?他们上台的都是入围社团啊。付老师哈哈大笑,说:这无妨,科幻迷参加科幻盛会,为的就是要好好享受独属于科幻人的快乐,不要浪费机会,该签名签名该合影合影!而且科幻作家人也都很好,没有人会拒绝签名和合影的!

在随后的几天,这番话被我视为科幻迷参会的“宝典”,令我深深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属于科幻人的快乐。


付昌义老师在新书发布会上


数年前,便听说了付老师曾远赴芬兰参加世界科幻大会时的诸多奇遇。这些年来,无论在本地各类科普科幻活动现场,还是在大大小小的科普科幻聊天群里,我都一直被他对科幻事业的一腔热血所感染和打动。这次成都科幻大会上,付老师带着他的新作《大国重器背后的科学与幻想》,在新书发布会上与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的科幻人们同堂交流。我尤其注意到,会议开始之前,付老师仍在用电脑创作稿件,一直写到临开会前几分钟才合上电脑。次日下午的签售会,我早早买好了一本等着给付老师签名,去签售厅的路上隔着玻璃,我看见付老师又在敲打着电脑,仍在不知疲倦地写着什么……


火锅局上的刘慈欣


和江苏科幻作家墨熊、汪彦中一起到达那家火锅店的时候,这场饭局已经进行了一会儿,锅里的食物已经煮熟了,新的菜品陆续被端上桌。在场的有八光分文化的创始人杨枫、未来局的“局长”姬少亭、《科幻世界》的主编姚海军、科幻文学理论家吴岩。同桌的还有其他一些科幻作家及评论家。被圈内亲切称为“大刘”的刘慈欣就坐在桌子的尽头。

    桌上均匀分布着三个火锅,大家相谈甚欢,时常忘了往锅里放菜。大刘说话不多,基本不主动打开话题,但别人的话题他会参与进来。说到最近在看的书,他推荐了作家残雪的作品,对我们说,残雪的文字不是很好懂,但颇有科幻气质。残雪这几年一直是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热门,作品充满隐喻与哲思,我对她神往已久,没想到今晚能在大刘口中听到她与科幻的交集。

本次科幻大会上,大刘被多次问及他的新作什么时候将会面世,这顿火锅局上,他同样也难逃追问。大刘说他好几次写了一半,因觉得不满意又作废重写了。如果说《三体》是现今中国科幻的高峰,那么翻越这座山峰最辛苦的恰恰正是大刘自己,全社会的殷切盼望,无数人的焦急期待,令他颇有些无奈之感。被各类活动、应酬以及催稿所包围的大刘,如何才能找到当初那种松弛而空灵的写作状态?或许先给大刘的心态“松松绑”,赋予他一些更加自由的思考空间才是我们应当做的。

酒席中,我跟随付老师一起向大刘敬了酒,和他聊了聊南京十三中“星航科幻社”的同学们近来科幻阅读和写作的情况。大刘很随和地轻轻点着头,一直听着我说。顺带一提,“星航科幻社”的社刊《朝闻道》第5期上有大刘的题词寄语。


孩子们说“好玩!”


在现场,我专门花了一些时间观察那些来到场馆的孩子们。他们有的跟着家人来游览,有的是身着校服、跟随学校来参观。他们好奇又兴奋地张望场馆里的一切,在科幻画展的每幅画面前驻足,在签售书柜台翻着那些他们或许尚不能完全明白的科幻小说。天快黑的时候,我看见有位母亲拉着孩子说要回家,小孩不情不愿地挪步,边挪边问:妈妈,明天还能来吗?这里真好玩!

我的儿子今年五岁,对关于科学的一切都充满了兴趣,这次我带他一起来,想让他感受一下世界科幻大会的气氛。他和别的孩子一样,在大厅一层的空旷处跑来跑去,和cos科幻人物的幻迷及工作人员互动,看机器人敲击架子鼓,体验主题展厅的科幻游戏,领各个展台的纪念品和幻迷丝带,看别的孩子画的画,围观机器狗久久不愿离去。我在听金草叶等韩国科幻作家谈韩国科幻作品的沙龙时,他不知什么时候也钻进会场里来,戴着同声翻译器,安安静静地听了很久。我问他觉得科幻大会怎么样,他高呼:“好玩!”


围着“科梦”的孩子们


作为一个母亲,我深知让孩子觉得好玩、有趣是多么重要,对孩子来说,这就是最高的称赞。一句简简单单的“好玩”代表了很多孩子的心声,他们或许并不理解科幻的文学定义是什么,但在他们认知里,从此便有了“科幻”这个词,并且觉得科幻是好玩的。中国科幻的未来在哪里?我以为,就在埋进孩子内心那小小的科幻种子里。为什么电影《流浪地球》和电视剧《三体》的上映掀起了中国科幻前所未有的高潮?或许其中一个原因在于,它们通过影视作品的形式,将中国科幻带到了科幻圈以外的更多人面前,带到了更多不了解科幻、在科幻的门前好奇地徘徊已久的大众面前。无论是科幻文学还是科幻产业,想更快更具规模的发展,需要的是破圈,是争取影视观众,是争取通俗文学爱好者,是争取更多的媒体“流量”。本次成都世界科幻大会,用最热情的方式敞开科幻的大门,慕名而来的人们在这里玩得颇有兴致,没有来到现场的人们,也通过各类新闻媒体见证了大会里里外外的科幻氛围,对科幻文学产生了兴趣。

在我看来,科幻需要敞开大门,让每一个人都参与进来,让孩子们觉得好玩,让大众像孩子们一样玩。或许我们不必担心现阶段的科幻流量都集中在刘慈欣身上,因为他的科幻作品也正是一道敞开的大门。如同过去很多科幻作者和科幻迷是从《小灵通漫游未来》开始接触科幻一样,刘慈欣的作品在如今,正是许多人在科幻道路上的启蒙开篇,而他们也正是中国科幻的未来。

令我高兴的是,通过这五天在朋友圈向朋友们汇报每日的见闻与收获,很多原本没那么关注科幻的朋友开始让我推荐一些入门阅读的科幻小说,也有朋友跟我饶有兴致地讨论起近期读到的科幻小说。我感到,我自己也成为了中国科幻一扇小小的窗,正热情敞开,去召唤拥抱身边的每一个人。

五天时间飞快地过去了。在机场,摘下嘉宾证的那一刻,分外不舍。回到南京的家,我将它挂在书桌前,因为它赋予了我使命。不知世界科幻大会下一次再度于中国举办会在何时,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国科幻将始终在此守护着头顶那片蓬勃伸展的星空。

(作者系江苏省科普作协会员、科普科幻评论人)

编辑:毛梦囡
相关新闻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
  • 版权所有:中国科普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