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土地》里的“重庆味”
  • 来源:科普时报
  • 作者:成全
  • 2024-06-14 10:24

               《红土地》同名网络电影拍摄现场。(作者供图)


  欣喜过望!首部由华语科幻文学作品《红土地》改编的同名网络电影将于近期上线。

《红土地》是我2019年作为编辑经手的中篇科幻小说,从审阅修订到刊发,付出了不少心血。此前,我与作者萧星寒便沟通了诸多关于“如何让科幻在现实落地”的问题。

同年,萧星寒明确了要走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但还未想好从哪个切入点着手。我曾关注过他的《碳铁之战》系列,作品巧妙地把重庆地标“解放碑”揉进了星辰大海。有了!我“拍拍自己的脑瓜”脱口道:“老萧,宁浩执导的《疯狂的石头》看过吧,悬轨电车穿城般的魔幻重庆题材要不咱来一下……”

一个月后,一篇名为《掠过城市的弓形虫》的小说被萧星寒完成了。小说里的江城雾气朦胧,多人物的嵌套叙事又让作品的观察角度颇为立体,我仿佛看到了雾都夜话里的市井走卒。这是一篇下了很大功夫的作品,但不足也很明显:社会面的侧写深入到芸芸众生的最底层,灰暗、晦涩蕴含其中,读完让人有如坐针毡的不安感。开放式的结尾让人沉浸在那个亦魔亦幻的雾都生活中不能自拔。

总之,《掠过城市的弓形虫》让人彷徨,我生怕当初的建议耽误了萧星寒。几个月后,这种担心被打消了,《红土地》摆在了我的桌上。

红土地是重庆渝北区的一座地铁站名,曾是亚洲最深的地铁站点。“深到10层的地铁站,在灾难来临时刻成为最牢靠的人防设施。环境改变命运,地下6层比地下10层更见得地面光亮,那生存的人类也大不一样,如同平原和高原的人气质的不同。”作者如是描写。俄罗斯作家德米特里·格鲁霍夫斯基的《地铁》是世界闻名的科幻作品,其奇特之处源于莫斯科盘根交错的线路网络,而《红土地》的卓尔不群则来自于重庆不同于东部城市那深不见底的地下设施。

《红土地》比萧星寒之前作品“更贴地皮”,没有花里胡哨的叙事技巧,只原原本本地讲述环境极限下人的生存应激。作者在《红土地》里的“收敛”,让作品成熟了许多,对读者也更有诚意。

环境造就科幻作品,没有对重庆地铁的深入了解和感知,作家光凭想象无法形成可信的文本。红土地是一座神奇的车站,它生发了一部优秀作品。

在华语想象体系下,我们的“地铁站文学”来得似乎有点迟了。在解决地下苟延残喘的人类衍生多种族的纠葛方面,日本作家贵志祐介在《来自新世界》里给出了方案——和解。诚然,世界上优秀的科幻作品境界总是相同的。

2019年举办的中国科幻原石奖,在决选的10篇作品里,《红土地》拔得头筹。2021年在《红土地》网络大电影的筹拍晚宴上,我喝到了主办方投资公司旗下的“天府可乐”,这种地域味道让我对乡土科幻写作增加了一层执拗。

这份执拗影响了作家日后的作品创作。萧星寒的《黄泥塝》与即将出版的《鲤鱼池》都是在这种执拗下诞生的,越摸索越熟路儿。我称之为“都市传说科幻体”,这是属于萧星寒的,属于重庆的,也属于中国的,就像那一口“天府可乐”,这个味道要得,要得!

(作者系《科幻立方》杂志创始人、百花科幻文学奖发起人)


编辑:王文洁
相关新闻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