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少儿科幻的教育价值
——从吴岩《爸爸的即时贴》说开去
  • 来源:科普时报
  • 作者:张英姿
  • 2024-09-02 13:39


AI制图。

少儿科幻作品以青少年为主要受众,为孩子们呈现科技时代的美感,激发他们的科学兴趣,培育其想象力,潜移默化地提升青少年的人文与科学素养。笔者以吴岩的短篇科幻小说《爸爸的即时贴》为例,作具体分析。

《爸爸的即时贴》讲述了三年级男孩朱小果穿越时空探秘古遗址的故事。作品通过儿童的视角讲述故事,语言清新洗练,内容充满童趣,情节扣人心弦,具有鲜明的儿童文学特征,充溢其间的科学创意和幻想既天马行空又有源可溯,具有极强的可读性和启发性。

用通俗语言描述前沿科技

从教育的角度来看,童年时期是人最具有好奇心和想象力的阶段。作者深谙儿童心理,在深刻揣摩的基础上,运用娴熟的文学创作技巧表达儿童的感受和需求,不断发问、引出问题,激发少儿读者的求知欲,使他们在阅读中提升科学素养。

小说中用青少年生活中常用易懂的语言描述了多种前沿科技。比如,作者选取孩子们常见的一种文具——即时贴,作为故事中穿针引线的重要工具,在其便携好用的基本特征上,叠加了生物医学、海洋科学、理论物理等学科的前沿应用,于是它就有了特异功能,甚至能够实现时间旅行。

通过一个个生动的例子,读者被引入生物学、心理学、物理学等科学氛围中。虽然作者多次强调,这部小说并非科普作品,其中涉及的科学知识仅仅是为了让故事看起来更真实。但客观上,这些科学知识在孩子们心里种下了科学的种子,也激发着他们的探求欲。

小说中,朱小果遇到感兴趣的问题就“打破砂锅问到底”,想尽办法找到答案,提出独到的见解。例如,为什么陶寺古观象台中“12根柱子里有2根位置排列独特”?他疑惑不解,因而铤而走险拿着“爸爸的即时贴”回到历史现场探秘。他对古观象台的认识经历了兴趣萌发、穿越解密、找到部分答案、继续求索答案的过程,勤于思考、勇于创新、敢于质疑的精神值得小读者学习。

塑造孩子的人文与科学素养

少儿科幻的教育价值,既体现在对青少年科学核心素养的培育上,也体现在对其人文素养的正向引导上,这是少儿科幻文学的教化作用所在。作品中,朱小果的爸爸培养了他的科学素养,妈妈则给予其美育熏陶,期望他在认知、情感等方面均衡发展。父母二人致力于协同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

作者认为,在营造科学、艺术氛围之外,为孩子提供宽松自由的成长环境同样重要。朱小果最终成为“科学家”“探险家”还是“特种部队队员”?这些都不重要,对客观世界持有好奇心、想象力是最重要的,这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更是实现生活快乐向上的通关密码。

当朱小果穿越到历史现场探密时,大人们以为他失踪了。一场寻找朱小果的行动开始,为此还成立了临时救援小组。小组中既有生物学、量子力学、非定域物理学等自然科学专家,又有考古学、历史学、语言学、民俗学等社会科学专家,后来根据需要又加入了特种兵部队和医生,解决的瓶颈问题既有“测不准”等自然科学层面的,也有教育、心理等人文社科层面的。在这里,作者巧妙地说明了解决问题需要科学与人文综合素养。

在科幻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

小说中还特别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中国最早的天文台陶寺观象台。

作者查阅了大量考古研究成果,又融合了天文、建筑、宗教等元素,用充满科幻惊奇感的笔调,通过描述古观象台祭天和测日确定季节的过程,想象性地呈现了“中国天文学的开端”,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古老智慧,虚实之间激发了读者的探究兴趣。用科幻特有的创作手法和表达方式,诠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激发青少年的民族认同感和爱国情怀,提升他们的文化自信。

叩问科技伦理与社会责任

朱小果的失踪引起了其父亲所在单位领导的高度关注,他们认为“可能产生重大危机”。但所谓的危机,“到底是因为孩子不懂时间旅行误闯到另一个时代,可能造成的后果?还是科学家的研究成果不受监管地流入社会,导致公众对科研机构不信任的舆情?没有人能说清楚”。滥用前沿科技会产生哪些负面影响?如何辩证地看待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作者通过小说叩问科技伦理与社会责任,引人深思。

总之,《爸爸的即时贴》是一部融合了时空旅行、探险、传统文化等多种元素的科幻小说。作品将宏大叙事融入孩子的点滴生活中,通过丰富的想象、充沛的情感,使故事符合孩子的兴趣特点,从而提高孩子的人文与科学素养,是一部意蕴丰富的科幻佳作。作品体现出一位优秀儿童科幻作家的教育担当。(作者系北京科学中心副研究馆员)


编辑:王文洁
相关新闻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
  • 版权所有:中国科普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