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小说最可贵的是什么
□ 尹传红
图为创作《小灵通漫游未来》(初稿)时的叶永烈,摄于1961年。(作者供图)
在著名作家叶永烈逝世5周年之际,上海图书馆特别举办了叶永烈纪念暨专藏捐赠展,集中展示了这位传奇作家在科普科幻创作、纪实文学创作等领域的重要贡献。专藏的文献类型包括作家有关科幻小说创作、科幻历史和理论研究的大量手稿、书信等。
人们熟悉叶永烈,最初是因为他令人瞩目的一个身份和成就:是第一版《十万个为什么》最年轻、也是写得最多的作者,还是从第一版写到第六版《十万个为什么》的唯一作者。他在1978年出版的科幻处女作《小灵通漫游未来》,成为影响了一两代人的超级畅销书,更奠定了他在中国科幻界的崇高地位。
此外,叶永烈在中国科幻小说创作及其理论构建中所表现出的探索精神和开拓勇气,亦为中国的科幻史册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章——但这却很少为人知晓。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手稿部副主任刘明辉介绍,此次展览不仅关注叶永烈的作品,还重在让读者了解叶永烈容易被忽视的其他方面贡献。他特别提到了叶永烈的《论科学文艺》手稿。
这唤起了我的一段记忆:20多年前,在叶永烈家中一个特别的房间——由顶楼游泳池改建而成的书房里,我看到了这份别具意义的手稿。1980年,《论科学文艺》由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系统讲述科学文艺创作原理的著作,堪称作家角度的理论思考和智慧结晶。“科学文艺”这个专有名词,涵盖了科学诗、科学小品、科学散文、科学童话、科学寓言、科学相声、科学游记等科普创作品种,科幻小说当然也“身”在其中。
图为1979年叶永烈(左)与宇航训练员合影。当年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投拍科教片《向宇宙进军》,经由时任国防科委副主任钱学森特批,身为编导的叶永烈进入中国航天训练基地拍摄第三辑《载人航天》。(作者供图)
“文艺性”如何体现?叶永烈称自己在创作科幻小说时,一直遵从鲁迅所倡导的“经以科学,纬以人情”的原则。“经以科学”,即科学幻想要有充分的科学依据,要符合科学;“纬以人情”,就是要使科幻小说如同文学小说一样,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现实,寄寓深刻的主题思想,没有这根“纬”,便无法“交织”出科幻小说。
更具体地,叶永烈归纳出科幻小说的三个主要特点:首先,是小说,有构思、情节、人物,并在一定程度上塑造典型人物形象;其次,是幻想小说,不是描写现实;第三,是科学幻想小说,其内容有一定科学依据,符合科学发展规律。在他看来,科学幻想=现实的科学+合理的推理。不过,在20世纪80年代初,关于科幻小说,爆发了影响深远的姓“科”姓“文”之争。科幻,一度成了“灰姑娘”。
基于对自身创作实践的反思和总结,叶永烈坦言,他那一代作家创作的科幻小说缺乏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哲理,缺乏振聋发聩的力度。过去很多作者在写科幻小说时,在作品中塞进大量的“知识硬块”,结果使科幻小说大为逊色,成了科学知识的图解。他同时“为自己过去写的科幻小说的浅薄、幼稚感到内疚。”这当然是他的自谦之词。
针对人们一直以来对科幻小说本质的误解,叶永烈还专门作了“澄清”:科幻小说不是科普的“工具”,也不是科学论文。科幻小说的功能,不是普及某些具体的科学知识,而是激起人们对科学的向往和追求,砥砺人们的意志和毅力,净化人们的心灵。科幻小说最可贵的,就在于丰富的想象力。
由科普科幻创作而至纪实文学创作,中年以后的叶永烈“华丽转身”,同样成就斐然。曾有那么一个时期,众多读者发出呼吁且他本人也有意来个“想象力回归”——重返科幻疆域,但终归“时代不同了”,留下深深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