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科幻之路⑩】在科幻写作中,获得从未有过的自由
  • 来源:科普时报
  • 作者:王诺诺
  • 2025-05-09 10:53

人物名片

王诺诺,青年科幻作家,代表作《地球无应答》《故乡明》《浮生一日》,获得2023年百花奖科幻专项奖、2021年中国科幻银河奖最佳短篇、2020年中国科幻星云奖最佳新人奖等。《冷湖之夜》《春天来临的方式》等多部作品被翻译成英、日、韩语,在海外出版。


叶永烈作品给我科幻启蒙

大约七八岁生日时,外公送了我一本《叶永烈科学童话365》,这是我第一次接触科幻文学。

书中有一篇关于贝类动物与人工珍珠养殖的故事。作者以海底生物的口吻,描述了人工珍珠养殖技术给海洋带来天翻地覆的变化。尽管年纪尚小,我并没有完全理解其中的科学原理,但那个充满奇异想象的世界让我感到无比新奇。从那时起,科幻的种子就在我心中生根发芽。

2012年,叶永烈带着新版《小灵通漫游未来2003》到深圳签售,外公带我参加了这次签售会。《小灵通漫游未来2003》是相当好的少儿科幻启蒙读物,通过这本书,我开始认识到,科幻故事不仅仅描写虚构的未来世界,它可以成为科技发展的导向,也可以将科幻作家脑海中对未来的想象,一步步映照进现实。

中学时代,我迷上了《科幻世界》杂志,其中刊登的刘慈欣的作品对我影响深远。他的一系列短篇小说跳脱出当下的框架,思考更遥远的未来。这些作品也激发了我想要创作类似故事的欲望。

从那之后,我开始尝试在网络平台写作小说故事。虽然写作技巧稚嫩,但创作的过程是一种从未有过的自由。每当笔下的文字得到读者的认可,或者靠写故事赚到了零花钱,我都会感到无比满足。这也是我与科幻结下不解之缘的开始。

科幻作品的核心不仅是科技设定

尽管我从小就喜欢读科幻小说,但真正开始创作是在研究生阶段。那时,我已经不满足于单纯的阅读,开始尝试创作。

我还记得第一次尝试发布科幻小说时的兴奋与紧张。那篇小说叫《改良人类》,讲述了一个关于人类通过基因编辑技术进行自我改造的故事。小说被发布在互联网上后,意外收到了大量的点赞和评论,有读者建议我尝试将作品投稿到《科幻世界》。我按照建议投了稿,竟顺利获得刊用。在自己从小阅读的杂志上发表文章,这是每个科幻迷的梦想。

随后几年里,我的作品《风雪夜归人》《故乡明》相继发表。2019年第一本小说集《地球无应答》发表。

随着创作小说数量的增多,我逐渐发现,科幻作品的核心不仅仅是科技设定,更是对社会变革、伦理困境以及人类未来的反思。我开始注重通过小说中的情节,探讨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如科技的进步是否会让人类走向理想的未来,是否会加剧社会不平等和伦理冲突?

小说《浮生一日》便是围绕这个主题展开的。故事描绘了人类文明向着物质、能量和信息三个方向进化的未来图景。在这个世界里,有的人沉浸在虚拟世界中,逃避现实;有的人则坚持传统,拒绝科技进步;还有一部分人心怀远方,投身太空探索。这三个进化方向代表了人类在面对科技变革时的不同选择,也揭示了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矛盾与困境。

我的创作灵感大多来自现实生活中的细节、小事,或科技的点滴进步,甚至某一则新闻报道也可能成为我创作的灵感来源。同时我还喜欢在纪录片中拓展故事主题。生活在现代都市,从远方的镜头中获得信息和启迪,也算是寻找故事灵感的一条捷径。

书写更多关于未来的故事

随着创作经验的积累,我开始构思长篇作品。这远比短篇更具挑战,因为长篇创作不仅要保持情节的连贯性,还需要寻找到更富有意义的主题作为支撑。

作为科幻作家,我希望自己的创作不仅能为读者呈现一个丰富多彩的未来世界,还能为他们带来一种抽离现实的阅读愉悦。这并不容易做到,需要下笔时平衡好人物性格的连贯性和科技设定带来的冲击感。

回顾自己的科幻之路,从一个对科幻充满好奇的读者,到如今成为创作者,我不断思考一个问题: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能否找到人类与技术、人与社会、个体与集体之间的最佳平衡?我希望通过我的创作,能够提供一种看待问题的角度,让读者在享受故事的同时,开始思考这些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的问题。

未来,我将继续沿着这条科幻之路前行,书写更多关于未来的故事。


编辑:王文洁
相关新闻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