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火星的宇航员必须成为农民”
“登陆火星的宇航员必须成为农民”
  • 来源:科普时报
  • 作者:尹传红
  • 2025-07-18 12:33


《火星晚餐:改变地球未来的农业技术》,[加]丽诺尔·纽曼 埃文·弗雷泽著,阳曦译,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下图为该书英文版封面。


人民文学出版社下月将推出一本引进版趣味科普书,书名挺别致,科幻味十足:《火星晚餐:改变地球未来的农业技术》。两位作者丽诺尔·纽曼和埃文·弗雷泽均系加拿大的食品科学家,还自称“都是狂热的科幻迷”,喜欢逃避现实的感觉,也欣赏优秀的科幻作品提供探索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式。

这就有意思了。

两位科学家写书的创意,萌发于5年前因疫情而被隔离的时段。此前,他们大部分时间都穿梭于世界各地,研究全球食品体系。新冠肺炎肆虐伊始,他们憋在家里,连厕纸都买不到之时,猛然感觉,所有的其他国度都远得像是在火星;同时意识到,只要发挥想象力,就有一个地方还能让他们研究全球食品体系:不妨做一个思想实验,琢磨一下该怎么在火星上活下去。

就在那个时刻,他们决定“去”火星,至少在精神上要做这样一次“旅行”,还想到了届时会遇到的第一个问题,也是最迫切需要给出答案的问题:登上火星后,晚餐该吃什么?大而化之,最早的火星社区必须做什么才能生存下去?在通过Zoom视频电话探讨相关事项、执行想象中之“任务”的过程中,他们逐渐开始相信,火星社区将能够成功地养活自己,并且会发展出革新地球农业的技术。

看起来有点儿搞笑,但两位科学家的研究态度是严肃认真的。《火星晚餐》一书开篇,他们就系统梳理了地球上自“绿色革命”以降数十年间,新的关键技术的出现如何彻底改变了食品和农业体系,铸就了如今大多数人赖以生存的工业化食品体系,以及它们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譬如灌溉系统、杀虫剂和氮肥的广泛使用,使农业的基础经济逻辑都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可这种新型农业需要大量能源,还把食品体系与化石燃料绑在了一起。

今天,食品和农业体系已成为全世界水污染的最大来源,消耗淡水的头号大户,生物多样性丧失最大的推手,在全球温室气体排放中还“贡献”了约25%的份额。当然,还有蔓延到全球大部分地区的高糖高脂的“西式膳食”所带来的公众健康问题。因此,两位作者断言:我们的食物体系糟糕透顶,不适合养活21世纪的人类,我们需要另一场变革来“纠偏”。他们认为,这场即将到来的变革可以通过在火星上建设一个自给自足的社区来实现。在此过程中,人类将发展出大量关联技术,推动留在地球上的人形成农业和食品生产的新范式。

不过,事情可没有那么简单。

以目前的太空技术来看,从地球去往火星,单程就需要大约7个月时间。因此有人打趣说:“登陆火星的宇航员必须成为农民”。甚至,还需要他们就地取材盖房子、开采源头活水。不能指望那些事关生存基本条件的食物和饮用水,都搞地球“发货”、飞船“快递”啊。

《新科学家》杂志最近报道称:未来火星上的生物塑料栖息地可以用藻类建造。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先行从地球上带些东西去火星。美国科学家列出的清单是:一些藻类,一个小型生物反应器,一台3D打印机,以及几个用生物塑料(源自植物)制成的烧瓶状容器。研究认为,这个栖息地可以自行生长和循环往复,成为一个活生生的、自我修复的生态系统。

那么,在《火星晚餐》中,作者“设计”了哪些食物生产的新范式呢?这里“剧透”一番恐怕都不够篇幅展开,姑且列出若干章节标题,就请各位尽情发挥想象吧:蓝绿藻颂歌,种植微生物,鲜味和风土,暴君的黄瓜,火星生物铸造厂,破解光合作用,动物替代品的未来……

照我看,作者论及“火星思考方式”中的一段话,堪称《火星晚餐》的点睛之笔:“我学到的最重要一课可能是站在火星人的角度思考,而不是任何具体的技术。要想象火星食物体系,我们得强迫自己思考该如何高效利用每种资源,并为每种产出找到多种用途。也许我们在地球上也应该形成这样的思考方式,而不是关注技术本身。”


编辑:王文洁
相关新闻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