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微小说】共生协议
  • 来源:科普时报
  • 作者:仲悠诺
  • 2025-08-22 10:31

AI制图


公元2080年,火星马蒂亚斯地平原上,一座半球形的透明生态穹顶透着人类科技的淡蓝色光芒。这是人类在火星建立的第一个永久性殖民地——“新家园3号”基地。作为基地的生物工程师,27岁的林雨桐正盯着全息屏幕上的数据,眉头紧锁。穹顶内的氧气循环系统突然出现异常,植物光合作用效率下降了37%。

“桐姐,小麦和水稻的叶片开始泛黄了!”实习生阿杰的声音从通讯器中传来。雨桐快步走向种植区,防护靴踩在人工土壤上发出“沙沙”的声响。透过玻璃舱壁,她看到成片的作物无精打采地耷拉着,空气中弥漫着若有若无的锈味。

“问题出在‘纳米拓荒者’上。”基地首席科学家吴教授调出一组全息模型。画面中,无数银色微粒正附着在植物叶片的气孔表面,“这些负责改良土壤的纳米机器人发生了程序错乱,它们误将叶绿体判定为‘有害金属沉积物’,开始分泌酸性物质进行清除。”

雨桐倒吸一口冷气。10年前,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通过量子计算机模拟出“蜂群算法”,让纳米机器人具备了自主协作能力。纳米机器人原本的任务是分解火星土壤中的高氯酸盐,并合成农作物所需的微量元素。但随着太阳风导致基地电磁屏障出现0.3秒的波动,某串关键代码被宇宙射线改写,纳米机器人的整个系统正悄然失控。

“48小时后,穹顶内的氧气浓度将跌破生存阈值。”吴教授声音沉重。

深夜,雨桐蜷缩在实验室角落,头盔里循环播放着从地球收到的最后一张图片——母亲在病床上的微笑。3年前的地球生态大崩溃让星际移民成为必然,但没人料到,人类在火星上的第一次生存危机,竟源自人类最引以为傲的科技。

突然,雨桐注意到培养箱中的一株变异拟南芥。这种被CRISPR-X技术改造过的植物,叶脉中嵌入了石墨烯导电网络,本是用来监测土壤酸碱度的实验品。此刻,它却在纳米机器人的围攻下顽强生长,叶片上的银色斑块形成某种规律性纹路。

“它们把纳米粒子当成了共生体!”雨桐猛地站起,撞翻了手边的量子纠缠通讯器。幽蓝的光粒从碎裂的晶体中溢出,在空中交织成一片星图——那是她和麻省理工团队研发的“生物-量子混合系统”原型图。

一个疯狂的计划在她脑中成型。

“把纳米机器人接入我的神经接口。”雨桐将电极贴片按在太阳穴上。阿杰想要劝阻,却被雨桐眼底的灼灼光芒震慑。

通过脑机接口,雨桐感受到万亿纳米机器人的“思维场”。那些被篡改的代码像暴风雪般呼啸而过,却在触碰到拟南芥的基因图谱时骤然停滞——CRISPR-X编辑出的特殊蛋白质,与纳米粒子的钛合金外壳产生了分子级共振。

“不是修复代码,而是重塑交互规则!”她颤抖着导入拟南芥的基因组数据。量子计算机开始重新编译指令,将“清除”指令改写为“共生协议”。

最后一刻,雨桐的意识几乎被数据洪流吞没。她恍惚看见母亲种在阳台的绿萝,藤蔓缠绕着老式收音机的天线,在电磁波中舒展叶片。

当第一缕阳光穿透穹顶时,阿杰的惊呼响彻基地。所有作物的叶片上,银色的纳米机器人排列成螺旋状,将原本阻碍气孔的有害涂层转化为光合催化剂。空气中锈味消散,取而代之的是青草的气息。

3个月后,“共生型纳米农业系统”成为火星殖民地的标准配置。雨桐在日志中写道:“我们总担心AI会超越人类,却忘了最伟大的进化永远来自生命间的对话——无论是碳基还是硅基。”

此时,远在5500万公里外的地球上,一株携带火星基因序列的拟南芥,正在辐射尘覆盖的废墟中破土而出。

[北京市中小学生科学传播大赛优秀作品。作者系北京市史家小学通州分校五(4)班学生。指导教师:王艳丽]

编辑:陆越
相关新闻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