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微小说】漂泊太阳海
  • 来源:科普时报
  • 作者:王云轩
  • 2025-08-29 10:14


AI制图


2325年,一场史无前例的太阳风暴横扫太阳系,地球轨道上的人造卫星、空间站及深空探测器,尽数在狂暴的粒子洪流中化为太空尘埃。顽强而智慧的人类在废墟上重建家园,再次踏足曾经到达过的每一个地域,除了一个地方——太空。

太阳风暴虽已平息,但其残留在太阳系中的高能粒子与紊乱的电磁场却如同剧毒的荆棘丛,依旧密布在星际空间,阻碍着人类重返太空的脚步。保守派主张暂缓重返太空的计划,等待高能粒子自然消散,但这一等可能就是百万年;重建派则坚信,人类能够发展出新的技术,抵消掉部分高能粒子对太空飞行器的影响。

这场争论持续了数十年,直到吴帆进入天体物理研究所。

在一次学术会议上,吴帆坚定说道:“我们的方向错了。”

“那不是障碍,是介质。”吴帆大胆提出,“太阳系内原本就充斥着高能粒子和电磁场,那场太阳风灾难的爆发,只是放大了这种常态。而它留下的,是一片充斥着高密度等离子体和复杂电磁结构的‘太阳海’。我要提出的这种‘跳膜’理论或许可以改变现状,甚至百年内带我们重返火星!”

后来的很多年里,这段过往被无限神话。有人说,在吴帆提出理论后,所有学者都去了一个池塘。

当年的吴帆正是在这个池塘边,用几块扁平的石头打着水漂,将他的理论娓娓道来。

“太阳风暴留下的高能粒子和电磁脉冲充斥在太阳系内,为人类的远航提供了可以依凭的‘海面’。用电磁波加以引导,就能汇聚起规模庞大的电磁场。”吴帆将手里的石块甩向水面,留下一连串涟漪。“如果将电磁脉冲汇聚在一个二维平面上,让飞船在平面上像打水漂一样跳跃前行,不需要消耗海量燃料,飞船也可以达到很高的速度。而且,不需要所有飞船都具备汇聚电磁脉冲的引流功能,只要舰队里有一艘具备引流设备的‘领航舰’,就能带着整个舰队一起远行。”

“跳膜理论”像是绝望中的一道微光,在重建资源的残酷筛选中、在无数次失败中顽强生长,并逐渐在计算、模拟核验中趋于完美。

重返太空计划启动的百年后,近地轨道船坞中的“跳膜”舰队正式集结完毕。其中领航舰“启明号”格外与众不同——在其扁平的舰体底部,覆盖着由超导材料编织的巨型引流矩阵。

随着启航指令发出,“启明号”底部幽蓝的光芒亮起,电磁波束刹那间射向前方,舰载超算则实时分析着前方空间的高能粒子密度和电磁场数据。

奇迹就在这一片寂静中上演。舰队前方,原本杂乱的太阳风残留粒子在引导场的作用下定向汇聚、压缩,电磁湍流被强行梳理。数分钟内,一片直径数十公里、散发淡金辉光的稳定二维能量平面“膜”被编织成形。它是被约束的高密度高能粒子和定向电磁场的集合体,如同宇宙中悬浮的液态光毯。

“舰队同步切入。角度锁定,速度校准……切入!”导航官发出精确的指令。

舰队在“启明号”的带领下,整齐“滑”向淡金光膜。接触的瞬间,传感器捕捉到电磁场在尖啸,舰体底部与膜面接触区爆发出炫目蓝白电弧。巨大的电磁压力如无形巨手,将舰队集群猛地“抛射”出去!

一次跳跃,舰队近乎原地消失,只在光学传感器上留下拉伸的光痕;舰队的身影再次稳定下来时,已是在数万公里之外。“启明号”搭载的引流矩阵再次启动,在前方深空中编织下一片跳跃的“膜”。切入、弹跳……舰队如同在能量海面滑行的飞石,每一次跳跃都跨越了化学火箭需漫长时日才能驶出的距离。

“引力弹弓效应补偿完毕,膜面曲率稳定。第三次跳跃准备,目标:火星同步轨道。请求执行。”

“执行跳跃三。”舰桥指令回应。

舰队再次切入那片由太阳风遗产铺就的光之平面,向等待了人类百年的红色星球驶去。

(作者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编辑:陆越
相关新闻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