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随想】发现新的生命印记类型?
  • 来源:科普时报
  • 作者:尹传红
  • 2025-09-12 09:49

生命活动中最有特点的功能,都离不开分子间力的相互作用。AI制图


外星生命话题当然不是科幻作品的专属,其实一直以来这在“严肃”的科学研究中也时有涉及。

这不?新近又添实例:刚刚出版的《天体物理学杂志》刊文称,美国波多黎各大学的研究人员对“搜寻地外文明”(SETI)计划未公开的数十年观测数据进行了重新分析并提出假设,认为1977年接收到的(当时认为是)所谓神秘“外星人”发来的无线电信号——一个持续72秒的强烈无线电爆发信号,很可能是由来自一颗死亡恒星的辐射与氢原子发生相互作用所致,系某种自然来源,而非来自试图与人类交流的先进外星文明。一位相关研究人员评价说:“我们使用了现代科学方法论对古老档案进行研究。这有点像是太空考古。”

此前不久,英国《自然-通讯》杂志也披露了一项重磅研究成果:由美国多所大学的化学家组成的一个研究团队,在“类太空”极端条件下成功合成了名为甲烷四醇的“超级酒精”。这种醇类化合物是唯一在单个碳原子周围连着4个羟基的醇类分子,被认为是形成宇宙生命的关键组成部分。该分子可能与其他分子反应生成水、过氧化氢等对生命至关重要的化合物,就像是一种“生命种子分子”。此项研究也有助于揭示地外生命形成所必需的复杂反应,拓展我们对于太空化学的认知边界。

探寻生命起源的奥秘、研究宇宙和生命间的复杂关系,固然可以有很多视角。问题的复杂性在于,我们怎么去定义生命?究竟是什么让生命如此特殊?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多的生命形式?生命形成的本质到底是什么?这些实则都是一类很宏大的话题,科学家、哲学家多年来争论不断,莫衷一是。

应该说,科学家在寻找外星生命时,参考的是我们所知的唯一生命模板——地球生命,所以倾向寻找的是与地球相似的环境和与地球生命相似的生命迹象。就此话题,本栏文章《探寻与地球生命相似的迹象》(刊载于2025年6月6日《科普时报》第12版)做过探讨。但是,深入进去我们还得应对类似这样的一些问题:生命真的必须要建立在分子化学的基础上吗?假如外星人没有和地球人一样的生物特征或标记呢?如果它们并不是我们定义的生物和生命又如何?

如今,从各种科学幻想与科学假说中,我们已然见识到一些打破了“水”的桎梏、拥抱多种可能性的生命:以硅元素为基础的生命,仅存在于核能环境的金属生命,飘浮在气体中的“气态生命”,游走于空间甚至超空间的“思维生命”,以恒星为能源的超智慧生命……有科学家甚至提出,任何能处理周围环境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生存和发展的系统都有可能成为一种生命形式。由此似乎可以拓宽一下寻找生命的标准:任何一种有组织的、看似不自然的系统,都可以被认为是一种生命形式。

一个好的生命定义,应能对生命问题研究起到引导作用,也应具备有助于探索地外生命的价值。奥地利裔美籍理论生物学家、现代系统论的创始人路德维希·冯·贝塔朗菲对生命有着独特的理解,认为活机体是通过不断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以保持稳态的开放系统,并将“开放系统”表征为生命的基本特性之一。这些肇始于1929年的原创性思想,对于我们拓开生命问题的研究视野深有启发。而贝塔朗菲对生命有机体的定义,也特别注重于生命特有的存在状态、存在方式和生命的规律,而非构成生命的“基本物质”。在经典名著《生命问题——现代生物学思想评价》的结语中,贝塔朗菲引述德国文学家歌德《变易中的永续》一诗,表达了他对生命本质和思想力量的洞见:

让太阳在我的后方光芒照耀!那穿过峭壁奔流直下的大瀑布,喷溅出无数细珠闪耀发亮,我越看越欣喜若狂。阳光透过喧闹飞瀑的空蒙水雾,绘成一弯绚丽彩虹,是多么壮观。彩虹在万变的水珠中不变的美姿,令我凝神而思,更易领悟:生命不是光,而是折射的色彩。

编辑:陆越
相关新闻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