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量子时代来临,碳基人能否与硅基人和平共处
  • 来源:科普时报
  • 作者:陈劲松
  • 2025-10-24 13:18

科幻哲理剧《量子幽灵》演出剧照。


未来学家雷·库兹韦尔曾在《奇点临近》中预言:人工智能将在2045年全面超越人类。尽管目前人工智能仍只是工具,人类尚处于绝对支配地位,但人类是否就可高枕无忧?

近日,南方科技大学与深圳大学联合推出的原创科幻哲理剧《量子幽灵》,以戏剧的形式将这一思考搬上舞台。看完此剧,我不禁对库兹韦尔的预言心有戚戚,感受留给人类思考和应对的时间,或许真的不多了。

失控的创造将取代人类

从玛丽·雪莱1818年创作世界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以来,尤其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日新月异,“脱离控制的创造物”“毁掉创造自己的人的怪物”等“弗兰肯斯坦”式的科技之殇,就一直成为悬在人类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量子幽灵》所展现的,正是这样一幅类似的末日景象——

在2060年奇点时代来临的背景下,跨国资本“黑砧公司”为追求极致利益,强力推行能力全面超越自然人类的硅基人替代计划,将人类文明推向悬崖边缘。为对抗此危机,公司总监程穆秘密启动了一项激进的人类改造项目,通过植入量子芯片创造“超人”,却因其过程的残酷性导致大量受试者伤亡。这一行径引发了其学生涂宁、受试者李衍与解密组织“云雀”的反对。他们窃取证据的行动失败后,实验园区在爆炸中化为灰烬,涂宁也随之殒命。

这场悲剧意外造就了李衍的蜕变——他因量子实验意外获得超越人类维度的感知力,成为能看见过去、现在和未来的量子“观测者”,而亡妻涂宁的意识则化为量子幽灵相伴其右,“两人”孤身流亡。20年后,硅基文明强势崛起,硅基人替代计划指日可待。处于圈养地位的人类,被迫弃绝肉身,转成幻梦泡影般的数字生命。人类命运再次来到十字路口。为拯救人类,量子“观测者”李衍甘愿牺牲自我,以瓦解硅基文明,为碳基人类换取了延续的微弱希望……

作为“深圳原创科幻三部曲”第二部的《量子幽灵》,形式上集现代装置艺术和先进光影技术于一体,科技感十足,舞台及视效一流;剧情上采取跨越过去、现在和未来的非线性叙事,时间与空间纵横交错,变幻无穷。

另外值得关注的是,该剧聚焦量子力学,融合了量子永生、数字生命、平行宇宙、薛定谔的猫等科学概念,思想上延续了第一部《云身》有关科技改变人类境遇的哲学思考——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奇点时代,当硅基人全面超越碳基人,是融合共生、各自安好,还是互相取代、彼此毁灭?

警惕人变成科技的奴隶

在古希腊哲人眼中,人是万物的尺度。不过,随着科技进步,这个尺度变得不再唯一和确定。正如雅斯贝尔斯《时代的精神状况》一书所言:人变成了科技的奴隶,科技和人一样都异化为消灭人的工具。《量子幽灵》中,黑砧公司这头“巨兽”,就像刘易斯·芒福德在《机器神话》中谈到的科技与权力恶性融合而产生的“巨型机器”,吞掉的不止海量硅基人,还有众多碳基人,即自然人类。

因此,学者熊培云认为,有关人工智能的恐惧同样可基于“机器中的幽灵”的想象,“如果有朝一日人工智能也具有像人一样的‘终极关怀的觉醒’,被钻进了幽灵,剩下的事情可能就不是单纯操纵指令那么简单了。”机器觉醒,幽灵游荡,人工智能会不会像弗兰肯斯坦创造的“科学怪人”一样失控,将人类推向万劫不复的地狱?

《量子幽灵》里老人没有价值就该死、数字化新政等剧情,让我想起了郝景芳的小说《北京折叠》中关于未来的隐喻,两者如出一辙:“科技一旦为精英所用,普通人连被剥削的价值都没有。”硅基人时代,普通人成了真正的“多余人”,除了自取灭亡化为数字生命,别无他用。

量子“观测者”李衍说:“决定未来的不是因果,是我们自己的选择。”若干年后,如果人工智能真的涌现意识,形成新的文明,身为人类的我们该如何选择?李衍和三位编剧的答案显而易见。

我却想到马斯克最近提出的一个观点:作为碳基生命的人类,或许只是引导开启硅基生命的小程序。以进化论而言,更遥远的未来,亦会有更高级的生命体取代硅基生命,宇宙由此生生不息。这种图景,或可作为“深圳原创科幻三部曲”第三部的故事设定。

(作者系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科学中心副研究员)


编辑:王文洁
相关新闻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