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棒黄梅挑花 传承文化遗产
  • 来源:科普时报
  • 作者:王谨
  • 2021-04-29 10:48

中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厚的大国。文化遗产需要后来人传承。

鄂东千年古县黄梅,是国家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最多的县之一。首批被国务院列入名录的有黄梅县黄梅戏,第二批有黄梅县岳家拳和黄梅挑花。

4月的一天,在霏霏春雨中,我和黄梅县外宣办主任王政一道参观了岳家拳故里,然后到了一处黄梅县挑花展示中心。黄梅大学生联合会创始人梅苇为我们介绍了一位身材高挑的年轻女子。她的名字叫洪利,是位80后大学生。洪利麻利地放下手里的工作,给我们讲述挂在墙上的许多有关黄梅挑花的图片和奖状的来历和典故,以及自己传承黄梅挑花的创业经历。她展开一个个装裱好的挑花作品卷轴,将她最近组织绣娘们创作的黄梅挑花作品展示给我们观赏。其中,反映黄梅古十景的挑花绣品尤其让人眼前一亮。这些作品是应县市博物馆收藏需要赶制的。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梅挑花,又名架子花、十字挑花,广泛流传于湖北千年古县黄梅。长期以来,经过一代又一代农家妇女的精研细作,这门工艺日臻完善。黄梅挑花以明快的色彩组合、精巧的图案构想凸显出独特的艺术表现力。1987年,著名美学家、文艺评论家王朝闻先生在中国美术馆看了黄梅挑花作品展,曾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如此评论黄梅挑花:“作为围裙、披肩、围巾和头巾的纹样,仿佛是在读富于幻想的楚辞。”

 据《黄梅县志》记载,早在宋代,黄梅就有了十分讲究的挑花工艺。农家姑娘在藏青色的土布上,按照代代相传的纹样样板,以白色棉线为纹线骨架,配以多彩丝线的十字交叉针法挑制成的一种刺绣。它包括团花、边花、角花、填心花等;表现手法简练、高度夸张变形、高度程式化、几何化;描绘的对象有龙凤、花鸟、人兽、虫鱼、器具及少量的文字;反映的内容有吉祥富贵的婚嫁、娱乐、戏曲故事等。

黄梅挑花曾数度出国展出并获奖。第一次是在1938年,参加巴拿马国际博览会;第二次是在1954年,参加波兰民间美术展览会;第三次是在1987年7月,到意大利等国巡展。

1959年,周恩来总理选中神韵无穷的黄梅挑花装饰人民大会堂湖北厅。

黄梅挑花代表性传承人石九梅,1951年7月出生,7岁时开始学艺至今,已从艺60多年,始终热爱挑花,至今每年仍然有她绣制的原汁原味的黄梅挑花作品问世。2013年文化部非遗保护中心授予石九梅非物质文化遗产薪传奖,也是当年湖北省该奖的唯一获得者。

如何将这一民族奇葩传承下去?洪利在黄梅县大学生联合会的鼓励下,当上新绣娘并小有成就。她参赛的“黄梅挑花”作品,拟作为中欧地理标志协定第二批保护名录湖北文化产品报送。

洪利如今也是县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她毕业于湖北工业大学。2018年,出于对中国刺绣工艺的爱好,她到上海缕薇刺绣工坊学习法式刺绣,并到苏州和杭州分别学习苏绣及古法香囊制作,之后一直在武汉从事刺绣工作;2020年疫情过后,她与现合伙人思维碰撞,决定结合法式刺绣创新黄梅挑花,她所在的“梅开二度文化公司”创作的黄梅挑花作品,连连获奖。她本人当选为黄梅县大学生联合会妇工委主任,并获黄冈市五一劳动奖章。

当梅苇介绍到洪利挑花工艺有建树时,洪利脸泛红润,略显腼腆,她开玩笑地说,她只不过冥冥注定与800年前的黄道婆有个约定而已。她说:“黄梅县最好的绣娘有80多位,三分之一以上都集中在我们这个平台。我们打算在每个乡镇都重点培训出几个挑花能手,之后放手让她们带新手,这样就有更多人传承发展黄梅挑花了。”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人民日报高级记者,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

编辑:毛梦囡
相关新闻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