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京残奥会看日本无障碍环境建设
  • 来源:中国科普网
  • 作者:向宁
  • 2021-08-24 15:37

2022冬季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会(简称“冬残奥会”)的承办,激发北京市更加关注无障碍环境的建设完善。8月18日,坐落于北京的国家游泳中心、冬奥村(冬残奥村)、北辰洲际酒店和奥运场馆周边的朝阳区无障碍精品示范一条街,迎来了三名无障碍监督员,基于专业标准、结合亲身体验,对冬奥场馆及其周边的无障碍设施建设情况进行“体检”。此时,人们不禁好奇:正在举办残奥会的日本,其无障碍化水平如何,采取了哪些有特色的措施?

日本对无障碍环境建设的重视程度较高,也享有较高的国际评价。进入21世纪后,日本政府于2004、2011年两次修订《残疾人基本法》,2006年颁布《无障碍法》,在促进残疾人的社会参与、设施服务无障碍化等方面做出诸多探索。但是,如果基于《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倡导的“消除残疾人平等充分参与社会的障碍”理念,将《国际残奥委会可达性指南》作为衡量标准,日本在许多方面仍存在不小的差距,包括:社会对残疾人困难和需求理解不足、残疾人的社会参与力度较低、小规模建筑与现有建筑无障碍化改造难度较高、城乡设施无障碍化水平差距较大等。

2013年,东京获得2020奥运会·残奥会的举办权,成为全球首个两次同时举办奥运会和残奥会的城市。日本政府将此视为一个推动全社会建设无障碍环境的契机,于2017年制定了“通用设计2020行动计划”(简称“行动计划”),构筑起一套截至2020年的奥运会、残奥会遗产化推进机制,同时在全国范围内提升无障碍化水平,政府、企业和社会合力,共同建设“包容社会”。行动计划的主体内容大体可分为两大模块:促进理解交流和谐的“心灵无障碍”和提升通用设计水平的“街道无障碍”。

“心灵无障碍”是为了普及“有责任消除残疾人融入社会的障碍”的观念,杜绝对残疾人及其家属的歧视,提升人们对残疾人需求的理解能力,在教育、就业、文化宣传等领域开展的一系列举措。在教育领域,中小学教学大纲中增加有关“残疾人理解交流”的内容,教师资质许可上提出有关“支持残疾学生”的培训要求,全面强化师生对残疾学生的理解交流、提供合理便利的能力。在全国范围内建设“心灵无障碍学习推进网络”,选定对残疾学生提供学习与就业支持的定点高校,强化机构间交流,推广东京大学和京都大学等先行者的成功经验。在就业领域,改善残疾人的就业环境,鼓励企业与高校、职业介绍所、医疗机构合作以提供更好的就业支持。在应急避险领域,在自然灾害避险准备方面充分考虑残疾人的特殊要求,制作辖区内残障人员名单和特殊帮助指南。在文化宣传方面,通过提供宣传物料、举办文体娱乐活动等方式,面向全体国民传播理解残疾人、尊重残疾人及无障碍交流的文化。在全国范围内动员各级政府,推行具有本地特色的心灵与街道无障碍化举措,积极开展居民与残疾运动员的交流活动。

“街道无障碍”指对标国际标准,面向赛事场馆及其周边的建筑、区域、交通工具与设施,以及全国范围内建筑、交通、信息服务、旅游观光区等开展无障碍设计和建设。以《联合国权利公约》对残疾人权益的规定为基准,修订《无障碍法》,修改无障碍标准,要求交通运输企业公布涵盖无障碍要求的工作规划。建设世界最高通用设计水平的奥运会比赛场馆,提升酒店、餐厅、公园等周边区域无障碍化水平,完善公共场所无障碍设施示意图,更好地满足多样化的使用需求。以东京圈为重点,对主要铁路站点进行无障碍化改造,设计无障碍出租车并试点推广,方便轮椅使用者独立搭乘。建设基于移动设备的残疾人身份确认系统,落实面向残疾人的公共交通费用优惠政策。公布无障碍化交通设施线上地图,提供多语言翻译和朗读功能。建立支持手语和文字交流的电话中继服务体系,支持24小时接听,方便各国听觉残疾人使用。在学校推行定制化的语音和视线识别系统,帮助残疾学生更有效地利用信息设备。建立旅游区无障碍化认证制度,加强设施改造和信息发布。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行动计划”高度强调残疾人参与。例如,日本设立了行动计划评估会议,专门负责对计划执行情况进行审查并提出建议,成员半数以上是残疾人。再如,早在2015年,包括国家级残疾人团体、老年人团体、育儿团体等30多个团体代表,就参与到东京奥运会无障碍环境协商会议中,就新国立体育馆和都立赛事场馆的设计和建设提出意见建议。

综上,日本以举办东京残奥会为契机,积极引入“保障残疾人平等充分参与社会”的理念,对标世界最高通用设计标准,围绕社会观念改变和无障碍设施建设开展一系列工作,在无障碍环境建设上取得明显进步。下一步将着眼解决现有建筑改良、小规模建筑无障碍化、城乡无障碍化水平差距缩小等老大难问题。正在举办的东京残奥会,是我国全面观察、深入学习日本无障碍环境建设经验教训的一个重要时机。

(作者单位:北京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编辑:毛梦囡
相关新闻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
  • 版权所有:中国科普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