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科普纳入应急管理体系
  • 来源:科普时报
  • 作者:郑念
  • 2022-01-19 16:48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范围持续蔓延,我国从疫情开始之初,就非常重视科技应对手段,向科学要答案,向科普要效果,不仅有效控制了疫情泛滥,而且提升了公众的信心,稳定了情绪,尽快恢复了秩序。从这次疫情应对看,我国疫情得到迅速遏制,除得益于我国的制度优势和治理体制优势外,政府、科学共同体和媒体三方各尽其责、通力合作的应急科普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

    首先,及时快速提供了应急科普的核心内容。重大突发事件暗含或催生各类复杂的科学议题,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对于一般非专业人员,必然存在各种认知短缺。在这种情况下,公众容易陷入恐慌,伴随谣言、极端情绪等非理性舆论和行为。因此,需要专业的科学家群体解惑释疑,科学家具备科学思维和精神,是最权威的信息来源。如疫情中,我们的院士、各类科研和防控专业机构专家和一线诊疗医生等科学家,及时向社会发声,积极与媒体和公众沟通,释疑解惑,发挥了至关重要的科普作用。钟南山、李兰娟、张文宏等知名科学家频频出现在各种媒体上,向公众传递最新科研和防控进展,极大地体现了专家科普的权威、公信力和引导力。

    其次,各类载体通力合作,向公众传播科普内容。在应急状态下,代表政府发声的权威媒体、主流媒介,是传递权威科普内容的重要渠道。在应急科普情境中,建立高效、权威的科普平台,代表政府和科学家发声,是十分重要的。新媒体科普成为中国公众获取科学信息最日常的渠道,是应急科普体系中最关键一环,也是科普能力建设中应该给予更多关注的重要指标。

    第三,应急科普成为政府应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普工作是政府应急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要全方位保障科普能力建设中的人才、资金、基础设施、传播环境、创作与活动各方面提质增效,有效提升应对突发事件的科普能力。

    突发事件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社会安全和公共卫生,是威胁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主要问题之一。通过应急科普提升公众应对能力,增强防灾减灾意识,是减少损失、有效应对重大风险,提高安全保障能力的重要举措。可见,建设完善的高质量应急科普体系,对科学应对重大公共突发事件意义重大。

    应急科普并不是临时抱佛脚,事故灾难发生时才想起科普,而是时时有战时意识,把科普做到前面,一旦有突发事件,即能高效应对。因此,虽然针对事故灾难中的科普很重要,但如果事先做好宣教工作,让公众具有应对事故灾害的意识、理念、技能,从而能够有效应对突发事件。

    一是平时多科普,战时少损失。四川汶川地震中的“桑枣现象”就是很好的例证。全校2200多名学生和上百名老师,用时1分36秒,就从教学楼安全撤离,这与校长平时重视应急科普、强调安全演练是分不开的。

    二是注重科普软件建设,提升应急能力。从宏观上看,这些年我国的科普能力提升很快,尤其是科普硬件的建设快速发展。然而,从应急科普能力看,其构成的主要元素,如场馆、人才、资金投入、活动开展,还缺乏优势。虽然这次新冠疫情的应对及时有效,应急科普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从长远看,应急科普能力还有待提高。在现有常态科普中建立和完善应急机制,比如及时传递正确的信息,及时纠偏和辟谣等;针对易发灾害领域,加强科普设施建设和人才培养,比如成立应急科普智库、专家库,平时加强科普能力培养,提升应急意识,形成应急安全文化;国家科普平台加强应急科普能力建设,尤其是加强内容建设、科普软件等软实力建设。

    三是科普越到位,人民越实惠。科普如何深入基层,落地生根是我们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目前,到县以下的基层,尤其是家庭、社区,大家主动接受或参与科普的意愿较弱,以至于有些人在退休以后经常上当受骗。同时,也不得不承认,我们的科普还不够到位,悬挂在空中,有时会成为“地上悬河”,发生溃堤危险,比如借科普名义的假科技、伪科学、迷信、邪教等。因此,科普越到位,人民越能得到实惠。只有大家都享受科技福利红利,才能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

    四是把科普作为应急管理的重要内容。要真正做好应急科普,做到平战结合,就要把科普纳入应急管理体系。把科普作为应急管理的组成部分,才能使各级应急管理部门把科普列入议事日程,也才能使科普部门把应急作为重要的工作内容。我国的科普和应急安全涉及的部门很多,应急科普的内容很广,领域也十分宽泛,如果没有相应的制度安排,就很难形成协同行动,很难形成合力,很难生产应急需要的内容,以致于影响应急效果,甚至失去最宝贵的应对时间。所以,把科普作为应急管理体制的组成部分是十分必要的。

编辑:吴桐
相关新闻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
  • 版权所有:中国科普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