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有媒体报道,南海生态中心珊瑚礁调查监测研究团队,近日在海南文昌海域进行珊瑚礁生态系统预警监测时,首次记录到已被列入“濒危”等级的鲸鲨。专家表示,鲸鲨对栖息地的水质和食物资源要求极高,被视为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指示物种。监测人员观察到的这只鲸鲨体长约8米,通体斑点清晰可见,游动姿态缓慢而平稳,显示出良好的健康状况。其周围聚集着较多的军曹鱼和鮣鱼,它们通过获取鲸鲨滤食时剩余的食物饵料获益;同时,鮣鱼也在帮助鲸鲨清理体表附着物。看起来,那真是各得其所、一派祥和。
鲸鲨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大的鱼类,它比除巨型鲸类之外的任何动物都要大。作为一种独居的杂食性滤食动物,鲸鲨拥有“错流过滤”食物之“神功”,而且不会让其“过滤器”卡壳。国外的一项研究,将鲸鲨鳃的3D打印模型放置在水槽中,揭示了鲸鲨的鳃耙“过水”如此顺畅的原因:它能使迎面而来的水流形成微小的涡流,将固体物质从其表面掸掉,从而保持清洁。这给食品工厂的工程师带来了灵感启迪,期望模仿鲸鲨的这种清洁方式,解决过滤啤酒和乳制品的工业机器时常发生的堵塞问题。
神奇的海洋生物不胜枚举。譬如大名鼎鼎的金枪鱼,没有“路线图”指引,何以能多次游过海洋盆地到达特定位置?游近海平面时,为什么且如何做到保持一种齐整的V字形队伍? 还有,究竟是什么样的“感觉”,让它们得以方便地找到食物来源?再如生活在接近冰点的海水中的冰鱼,其血液中缺少运输氧气的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氧气就直接溶解在它们的血浆中并在体内运输。它们还具有其他适应机制来防止身体被冻僵:体液中含有结构复杂的蛋白质和糖类,可以降低体内血液冰点。
谁能想到,在洋中脊上,热液喷口和“黑烟囱”周围,竟会出现一种独特的不依赖光合作用的化能合成生态系统。在大海深处,一个没有阳光的世界,那里的动物仍有眼睛,用以捕捉生命自身产生的光亮。在极地海洋中,也有环境同样严酷但繁荣的海洋生物栖息地……
我们一直还在发现新的海洋生命。科学研究已然大致描绘出海洋生态演变的知识图景。海洋生物面对低温、高压、高盐的极端环境和各种恶劣的生存条件,经过几十亿年的进化,已发展出特异的生命“语言”(包括各种化学信号),形成了不同的生理机制。而且,海水在流动,其中的动物也在一刻不停地迁移,万事万物的关联既深刻又深远。
未知的大海广阔无垠,其范围远远超过了我们已经涉足的地域。美国海洋生物学家伊迪丝·威德曾作如是感慨:我们似乎已陷入一种矛盾的闭环——因缺乏探索而无法认识到深海那神秘奇幻、惊心动魄的魅力,结果更不可能提起兴趣一探究竟。雪上加霜的是,我们尚未了解海洋,却已开始肆意破坏。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我们始终先探索后开发,但这一模式在海洋中发生了逆转——尚未探清海洋环境,就率然大量开发资源。短短 60年间,我们对海洋的改变就已超过了人类存在以来的其余20万年。
海洋不仅是自然资源的宝库,更是地球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近年来,海洋学家和生态学家已多次指出,过度捕捞、栖息地破坏、污染、外来物种扩散及温室气体排放正对海洋和其中的生命造成重大威胁。上述行为正在毁灭海洋的天然美景和生物多样性,并严重削弱着海洋维持生命存续和人类福祉与繁荣的系统能力。
“许多以前衰退的鱼类种群几十年来第一次得以重建,海洋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稳定性正随着许多具有重要生态意义的海洋动物(如掠食性鱼类、鲸和鲨鱼)的数量增加而恢复。”其实,这只是一位乐观的海洋生物学家,向我们描述的“2050年的海洋——一个可能的未来”。
但愿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