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冠噪鹛:全球仅在江西才能看到

□ 郭 耕

来源:科普时报 2024-07-05

笔耕自然

笔者去过几次江西婺源,都未见到这里的“明星”——蓝冠噪鹛。

蓝冠噪鹛是由中国科学院院士郑作新命名的。近日,笔者再次来到婺源,发现婺源人也偏爱这个鸟名。此行有幸看见并拍摄到蓝冠噪鹛,可谓旗开得胜。

被誉为“鸟中大熊猫”的蓝冠噪鹛,是我国特有、基本上是婺源独有的物种。蓝冠噪鹛2012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2021年被列为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蓝冠噪鹛又名靛冠噪鹛,是雀形目噪鹛中极少数羽色艳丽的鸟类。它们身长24-25厘米,体态轻盈,头顶上的羽毛呈现出蓝色,仿佛戴着一顶“蓝冠”;脸呈黑色,嘴为黑褐色;肩背部有一环橄榄绿色带;脚为灰色。

蓝冠噪鹛隐身于婺源紧邻村庄的常绿树林里,该地区基本上都是百年以上的古树,树种以枫杨、香樟等为主,遮天蔽日。它们在林中“唧唧”叫着,飞来飞去,尾羽上的白斑非常明显。蓝冠噪鹛喜食昆虫,也吃些蚯蚓、野生草莓、野杉树籽等。蓝冠噪鹛特爱洗澡,每天上午10时和下午4时左右,除了暴风雨天气之外,总要坚持到河边流动的浅水里“洗漱”,并梳理自己漂亮的羽毛。每年3月下旬,它们都会成群结队地出现在繁殖地,产卵、哺育幼鸟,之后“举家”迁移。选择的栖息地多为常绿阔叶林地带,鸟巢一般筑在枝叶繁茂的大树上,且搭得较高,距离地面5米以上。每对蓝冠噪鹛筑一个巢,一年只孵一次,幼鸟一般2-4只,两周后,小蓝冠噪鹛就能自行觅食。

蓝冠噪鹛为何是全球只有婺源才有的物种,尚且是谜,也许是婺源的山水林田湖使然。绿水青山处处,鸟语花香时时。徽派建筑点缀其间的婺源,不仅有360多种鸟类,就连兽类的丰富性和常见性,也让很多地方望尘莫及。早在100年前,蓝冠噪鹛第一次在婺源被发现后便销声匿迹,人们一度认为其已经灭绝。2000年,蓝冠噪鹛重新被发现,2006年达到约200只。2024年6月20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对外公布,蓝冠噪鹛现有约600只个体。

此行,笔者不仅拍摄了松鸦、红尾水鸲,还有蓝冠噪鹛、黑脸噪鹛、白颊噪鹛等多种鸟类,也见到了画眉。于是乎,笔者更觉婺源山水妩媚,便情不自禁地唱起唐代柳宗元的《渔翁》——

渔翁夜傍西岩宿,

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

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

岩上无心云相逐。

(作者系北京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中心研究员)



相关文章
郭 耕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生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中心研究员
专家简介
郭耕,1961年出生于北京。现为北京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中心研究员,经开区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生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科普时报“笔耕自然”专栏作者。作为科普作家,自1994年著有《世界猿猴一览》以来,几十年笔耕不缀,撰写科普图书二十多部,创意生物多样性保护主题科教设施三十余个,多年来作为中科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教授全国巡讲奉献十大科普讲座。耕耘科普,获奖频频,仅2018年获北京市政府颁发“首都环保先进个人”称号、2019年获北京榜样提名人物、2020年,继1999年再获全国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称号、2021年获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奖、2022年所著《动物与人》获首都30部科普好书推荐书目。2023年3月有《鸟人话鸟》一书出版。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