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经验一线谈|拉近公众与气象科技成果的距离
  • 来源:科普时报
  • 作者:赵晓妮
  • 2024-03-27 10:54


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每年全国各地气象部门都会开展丰富多样的科普活动。近年来,气象部门在推进科技资源科普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打通了“科研—科普”链条。

高大上的研究主动靠近公众

青藏高原,对于气象乃至地球科学领域的科研工作者来说,是一座“科学高地”,有着丰富的气象资源和数据。多年来,站在世界之巅,我国气象科研人员开展了大量研究,也产出了丰富的科研成果。

如何让巍巍高原离公众不再遥远?这是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在积极推动重大核心技术攻关成果转化过程中考虑的重点问题之一。既然人们不容易登上高原,不如让高原与气象向公众靠近一步。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推动建设的占地面积约600平方米的科普展厅,于2020年入选第七批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

青藏高原“亚洲水塔”雅鲁藏布江流域多圈层大气水分循环综合观测系统模型、青藏高原无人机人工增雨(雪)试验模型、极地超低温自动气象站等一系列科普展品在这里展示,让公众近距离感受到气象科技成果。

科研项目设置科普成果奖

如何把一篇论文、一项技术、一个科研课题转化为有趣、有效的科普作品,各地气象部门正探索不同路径。

河北省气象部门利用北京冬奥会气象服务成果,创作出《雪花与冬奥》《“泛在+智能”感知 让灾害无所遁形》等作品参与全国科普讲解大赛;依托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和对各类气象灾害风险影响评估及预报预警技术的研究成果,制作发布《平平安安的天气笔记》系列科普长图作品。基于气象科普皮影研发项目成果,唐山市气象局以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唐山皮影为载体,创作科普视频《不听话的冯老七》等。

宁夏气象部门推动建立“科研+科普”协同发展机制,统筹协调生产者、传承者与传播者,共同创作精品化、亲民化、有深度、有内涵的气象科普作品,推动科普专业化。同时,宁夏气象部门加强与宁夏科协等科普主流力量的沟通合作,借船出海,扩大气象科技成果科学普及覆盖面,提升影响力。根据宁夏“银川都市圈臭氧污染成因及控制对策研究”等科研成果,宁夏气象部门创编科普新媒体作品,让气象科技成果变身为大家用得上的活知识。

如何形成“科技成果—科普化—社会影响—社会需求—科技成果”的良性循环,上海气象部门进行了这样的探索。对内,通过在科技成果奖励中设立“科普成果奖”,上海在科研项目设置科普指标等方式,将科普工作融入气象科技创新,提升科研人员开展科技成果科普化工作的内驱力。对外,上海气象部门通过部门合作、社会合作,打造科技成果科普化平台,连续5年承担该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科普专项项目,组织开展气象科普集市等系列活动。

(作者系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高级工程师)

编辑:张英贤
相关新闻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
  • 版权所有:中国科普网